



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跨境并购金额出现暂时性的萎缩,随着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弱复苏迹象,全球跨境并购金额不断升高,第七次全球并购浪潮就在这样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产生了。同时,受到政治和监管政策的影响,这次并购呈现的特点是对风险规避和企业有机增长的关注。
根据Patrick Foulis的判断,全球第七次并购浪潮始于2012年。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并购活动跌入低值,此后一直处于放缓状态,但从2012年开始,全球并购交易开始缓慢增长,直至2015年达到峰值,Patrick Foulis的判断基本符合全球并购情况。编者认为,这一轮并购浪潮从2017年开始渐渐消退。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蔓延至欧洲乃至全球的股东积极主义
,使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管控风险力度加大,股东价值提升,激发了企业投资积极性,致使近年全球并购活动增多。从2013年开始,巨型并购交易不断涌现,竞购大战层出不穷,巨型交易的恶意收购屡屡发生,跨境并购交易比例不断上升,发展中经济体在跨境交易中日益活跃。2014年,全球企业并购交易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2015年,全球史上最高并购交易额58710亿美元出现,2016年,全球史上第三高并购交易额48928亿美元出现(见表1-1),仅次于2015年史上最高交易额和2007年49000亿美元的交易额。全球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在2017年出现下降,2017年总共有96082个交易,价值合计47410亿美元。
表1-1 2012—2023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
数据来源:Refinitiv,Dealogic and PwC analysis。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第七次全球并购浪潮具有与前几次浪潮不同的特征。
在这一次浪潮中,“金砖国家”走向并购活动的最前沿,以弱并强、新兴市场国家并购发达国家成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新特征。其中,中国是此次浪潮新兴市场国家海外并购的主要力量。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是这次浪潮的“弄潮儿”。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3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041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同)增长5.7%(约合1478.5亿美元,增长0.9%)。其中,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7913家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达9169.9亿元人民币,增长16.7%(以美元计为1301.3亿美元,增长11.4%),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虽然中国海外并购总金额因为外部环境而继续下降,但对部分地区和行业交易活跃度有所回升,当今中国成为世界前三大对外投资地。
2013年至今,全球并购不仅以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以中国为例,最大的变化是以往以国有企业占多数的海外并购逐渐演变成民企唱“主角”。并购主体不再局限于中石油、中石化等超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一批民营上市公司开始崭露头角。2014年上半年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的交易金额已经达到了137亿美元,相比2013年下半年的43亿美元,环比增幅达到200%;2017年第一季度的海外并购交易,83%是由民营企业发起的。无疑,在第七次并购浪潮中,发展迅猛的中国民营公司崭露头角。
在这次浪潮下,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对落后的产业并购相对先进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借力科技变革,为自身贴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标签。比如,零售行业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亟须数字技术推动,造成一批传统零售企业与电商的兼并融合。
传统零售商在目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线下营销后,开始着手与电商结合。2016年,联合利华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男性护理品订购服务商Dollar Shave Club。同样在2016年,沃尔玛以高额溢价(33亿美元)迅速收购了Jet.com,目的是加强其电子商务以便增强与亚马逊的竞争力。这笔交易大大填补了沃尔玛在电子商务中的缺失,2016年,沃尔玛的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了15%。值得关注的是,沃尔玛在2016年逐渐拓展自己在中国的布局。2016年底,沃尔玛再次增持京东股份,由5%增加到12.1%,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商店、全球官方旗舰店,以及全球购官方旗舰店也相继入驻京东。沃尔玛看中的是京东的电商经验和能力。京东旗下本地即时物流和生鲜商超O2O平台“新达达”还获得沃尔玛5000万美元战略投资,整合其在O2O到家服务、物流和零售领域的优势。
到了2017年,沃尔玛又先后收购了鞋履电商ShoeBuy、户外服饰装备零售商Moosejaw、女性时尚电商ModCloth、在线男装品牌Bonobos和纽约物流公司当日达(Parcel)快递业务,旨在拓展其线上零售产业链。2018年6月,谷歌与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达成合作协议,在线销售杂货,这是家乐福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巨头谷歌的平台销售新鲜食品。
在“互联网+”并购火热进行的同时,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早已开始并购大战。其中,对“人工智能热”情有独钟的当属谷歌。一直以来,谷歌从不吝惜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7年,谷歌收购的人工智能公司达18家之多。人工智能软件DeepMind于2014年1月26日被谷歌收购;类似Siri的对话式智慧助理平台api.ai于2016年9月19日被谷歌收购;2017年,谷歌收购了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开发者社区Kaggle;2018年1月,谷歌以11亿美元完成对HTC智能手机Pixel团队的收购,这笔交易大大推动了谷歌硬件业务的发展。此外,谷歌在中国台北建立了全新的工程基地,成为该区域最大的工程基地,未来,谷歌很有可能在这里打造出新产品。
1971年硅谷诞生,同年纳斯达克成立,1972年出现了全球第一家风投公司——红杉资本,继而包括微软、苹果、思科在内的一些企业开始繁荣发展。此后,私募股权基金成为美国创新经济崛起的推手。传统私募股权基金平均投资持股期限为3~5年。但新型私募股权基金的期限是传统基金的2倍,这有利于减轻短期投资的压力,并保持进行大额交易的能力。私募股权投资在2017年开始活跃,日后将在资产竞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手握重金,在全球捕捉投资和并购目标,私募股权基金正是投资界的顶级“掠食者”。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巨无霸基金陆续登上舞台也格外引人注目。例如,目标1000亿美元的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目标400亿美元的黑石基础设施Ⅰ期基金、目标3500亿元人民币(约合500亿美元)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目标2000亿元人民币(约合290亿美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等。2017年第二季度,已经封闭的PE基金的季度平均单只融资规模接近6亿美元,相当于2012—2014年平均水平的2倍,且过半的基金募集额度超过当初目标。单笔规模的上升反映出私募股权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在2016年百大跨境并购交易中,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的交易有20个,交易金额从几亿美元到几十亿美元不等。最典型的为2016年12月底艾派克联合PAG(太盟投资)、君联资本完成对Lexmark的并购。艾派克通过“上市公司+PE”等模式的运用,完成了“自有资金+PE投资+银行贷款+股东借款+发行私募EB”等多种方式的融资,从而实现了资产体量规模相差约8倍的“蛇吞象”收购。在这次收购中,太盟投资和君联资本现金出资超过11亿美元,覆盖了此次交易金额的42%。艾派克以自有资金和向控股股东赛纳科技借款,现金出资11.9亿美元,占交易金额的44%,其中控股股东赛纳科技发行私募EB(私募可交换债)募集60亿元人民币。其他交易所需款项由艾派克开曼子公司和合并子公司向银行贷款,获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近16亿美元授信。
无法回避的是,许多私募股权投资者在2017年面临着部署资本的压力。在企业间对优质资产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另类投资者(例如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办公室)可能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交易倍数并贡献更多的股权来完成交易。
从行业来看,生命科技、制药、医疗设备、医疗保健越来越受到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根据咨询机构贝恩的统计数据,2017年亚洲地区的医疗健康领域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的并购交易共有61个,交易金额达到72亿美元,创下自200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注册的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的这类交易金额达到48亿美元。
2014年,企业并购活动飙升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超大并购案以强劲的势头卷土重来。处于历史低位的借款利率、活跃的资本市场和抬高的股价,催生了可能重塑行业格局的大额交易。
2015年正值全球并购活动的巅峰时期,全球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都处于这次并购浪潮的峰值。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各个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根据2015年底的数据,美国依然领军全球跨境并购的收购方,多个交易的金额在100亿美元以上,全球金额最大的10个并购交易中,有7个交易由美国企业发起,金额最大的1个交易为辉瑞制药(Pfizer)以160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艾尔建(Allergan),这是医疗保健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其余6个交易均为美国企业之间的并购。
在2016—2017年的并购交易中,美国的大额并购交易在交易排名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例如,2017年12月,美国连锁药店运营商CVSHealth Corp以690亿美元收购美国医疗保险公司Aetna,希望通过药店的低成本医疗服务来解决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问题。Aetna的股东将拥有合并后约22%的公司股份,而CVS股东将拥有剩余股份。工业气体集团德国林德(Linde)与美国普莱克斯(Praxair)在2016年12月签署持股对等的全股票合并协议,普莱克斯同意以378.61亿美元收购德国林德。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全球工业气体行业的领导者,按2016年业绩计算的合并营收约为290亿美元,股票市值超过700亿美元。
在此期间,非美国并购交易的大额交易也屡屡达成。2016年7月,日本软银(SoftBank Group Corp.)同意以243亿英镑(约合320亿美元)收购英国杰出的科技企业ARM Holdings Plc,押注这家智能手机芯片设计商,助其成为物联网市场的领军者。这成为英国脱欧公投后的首个大型并购交易,也是当时对欧洲科技企业最高金额的收购项目。2016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同意通过公开要约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公司先正达(Syngenta),总收购额达430亿美元。2017年6月,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CIC)买下欧洲最大的仓储物流公司Logicor,交易金额达122.50亿欧元。
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理论、底层架构、系统设计等方面呈现全链突破,“核爆点”呼之欲出,OpenAI技术迭代周期不断缩短,估值呈指数级上升。
表1-2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事记
续表
“大模型+”赋能,带来超强颠覆力,全球首位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师德文(Devin)上线;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制药企业全英硅智能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平台Pharma.AI上线。“模式创新”带动传统行业全方位升级新兴技术呈现“交叉融合、群智赋能”态势,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智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制造业组织模式、生产方式、估值投资方式和产业形态。
HUAWEI、纪武寒、METAX、英伟达、壁仞科技、Enflame、天数智芯全球打响“算力大战”。软硬一体的英伟达使CUDA平台与GPU芯片紧密结合,让GPU可编程,把应用领域从游戏、3D图像处理扩大到整个加速计算领域。英伟达通过制造+服务:软件层提供强大的并行计算开发环境,链接全球400万+开发者,形成更加全面、更具黏性的价值产业链条。从1999年上市到现在,英伟达股价涨幅1000倍,成为全球第六大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消费、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均面临着AI转型压力。算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受到各国重视。
2023年境内交易金额与2022年相比下降33%,主要受基本面影响,其中工业与先进制造业是唯二保持平稳或增长的行业。2020—2023年,中国跨境交易总体规模下滑,主要受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退出难度加大的影响,但是总量依然巨大,2023年境内市场并购规模依旧超过2400亿美元,接近跨境市场的10倍,不容忽视。各行业过往几年交易金额基本均有下降,只有工业与先进制造业交易金额在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正,平均交易规模有所减小。面对当下经济的不确定性,部分国内企业对投资普遍持谨慎态度,但是特定企业在特定领域的投资积极性还是很高。行业龙头企业也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产业创新加速从“点状突破”向“链式创新”升级,带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比如国有企业依旧积极投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投入还在持续增加。在部分行业(如物流与工业数字化板块)整合发展的大趋势下,财务投资者将继续支持具备规模领先、技术精尖等特点的企业,产业投资者择机加大并购力度,做深“护城河”。
自新冠疫情以来,美国、欧洲等地长期实行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胀高企推动央行加息,融资成本显著上升导致并购资金来源受限,宏观和微观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节奏整体放缓。全球核心市场并购交易估值下降,产业买家在并购交易中的参与度也不断提高(2020—2022年占比接近50%,2023年占比约70%)。当前全球央行整体暂停加息,未来利率预计在波动中呈下行走势。2023年及之前市场上存量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和融资方案的可行性推动美国、欧洲等核心发达市场产生更多战略资产交易,值得关注。在传统跨境并购交易中,曾经不是核心判断要素或风险的问题浮出水面,包括通货膨胀、利率、资本供应、产业政策、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供应链不确定性、监管态度的变化等,这对参与并购交易的各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