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全球碳市场继续呈现新的变化。从国际来看,欧盟碳市场机制改革方案落地实施,支撑2023年欧盟碳价格首破百欧元大关,2024年经济下行压力叠加配额拍卖量增加令市场承压,但欧盟气候政策雄心不减对碳价格构成支撑,预计欧盟碳价多数在60~90欧元/吨波动。从国内来看,2023年我国全国碳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考虑到制度逐步完善、覆盖行业逐步增加,叠加有望“一年一履约”,企业交易活跃度增加,2024年全国碳配额价格总体攀升,不排除个别时间突破100元/吨大关。地方碳市场受宏观经济以及地方区域性政策影响较大,预计2024年我国地方试点市场碳价震荡调整。为促进我国碳市场更好地发展,建议进一步提升全国碳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开展碳排放数据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接轨。
关键词 欧盟碳市场;全国碳市场;CCER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矛盾加剧、气价震荡回落影响,2023年中国和美国碳配额价格走高,全球其他地区碳价大多数呈下跌态势。2023年全球碳市场成交规模为125.63亿吨,同比基本持平,其中欧盟碳市场总成交量为91.05亿吨,占比约为72%,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见表1);全球碳市场成交额为8812亿欧元,其中欧盟碳市场占87%。
表1 全球主要碳市场成交情况 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Refinitiv,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碳市场,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自2005年开始运行,是欧盟温室气体减排的基石,也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最核心的政策工具,在实现减排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4月,欧盟正式通过并批准实施“Fit for 55”新法案,包括EU ETS改革、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一系列法规;10月,CBAM启动MRV(监测、报告、核查)机制实施工作,相关进口企业开始申报数据;2024年始,新增航运业纳入EU ETS体系,开始履约40%排放量。欧盟碳市场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2023年欧盟碳价格高位震荡,波动重心整体上移。 2023年洲际交易所(ICE)欧盟碳配额(Europe Union Allowance,EUA)期货首行均价为85.28欧元/吨,同比上涨4.04欧元/吨(见图1)。2023年第一季度,欧洲气价回落至低位运行,电厂及机构逐步建仓,发电保值需求带动交易量上涨,同时,欧盟气候新政策即将落地提振市场信心,叠加履约期临近进一步刺激需求,EUA价格一度突破并站稳100欧元/吨大关,屡创历史新高。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匮乏、风险放大,且欧洲全年气候较为温和,发电量预期逐步下调,加之冬季气候偏暖,天然气库存充足、价格下滑,导致气电对煤电替代经济性明显好转,EUA需求显著下滑,欧洲碳价进入下行通道,至12月最低碳价跌至66欧元/吨。进入2024年,欧洲碳市场延续下跌行情,EUA期货首行一度下探至50欧元/吨。
图1 2005—2023年欧洲碳配额期货年度均价
资料来源:路透社,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二是短期市场前景低迷,成交活跃度维持低位。 一级市场方面,2023年,EUA一级市场拍卖总量为5.23亿吨,同比增长6.5%;拍卖价格平均为83.24欧元/吨,同比上涨3.06欧元/吨。二级市场方面,2023年,洲际交易所EUA期货合约成交总量为74.7亿吨,日均成交量为2917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从持仓量来看,在全球高利率、高风险、高波动的金融市场环境下,2023年EUA期货合约日均持仓量为5.66亿吨,较2022年的7.2亿吨大幅下降(见图2)。
图2 EUA期货持仓量和成交量
资料来源:路透社,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一是供需基本面偏弱仍为EUA市场主基调。 需求方面,欧盟碳市场电力行业免费配额比例不足10%,电厂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是重要参与者。随着天然气价格低位趋稳,欧洲电厂煤改气经济性显现;此外,欧洲天气预期整体较温和,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叠加欧盟REPowerEU能源提效方案执行效果超预期,电力行业排放需求萎缩。工业领域在2026年之前以免费配额为主,而欧元区制造业指数依旧低迷,对EUA需求也造成一定影响。供应方面,根据欧洲能源交易所(EEX)公布的2024年初始配额拍卖日程(9—12月拍卖数量待调整),EUA拍卖量约6.77亿吨,EUAA(航空业)拍卖量约669万吨,按照9—12月欧盟向市场稳定储备机制(MSR)吸纳7600万~8100万吨预估,2024年市场净拍卖量在6.03亿~6.08亿吨,远高于2023年的5.23亿吨。
二是欧盟气候雄心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2024年开始,航运业纳入欧盟碳市场履约,2024年、2025年仅分别需要清缴碳排放的40%、70%,2026年该行业配额供需将出现缺口;2026年开始,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执行碳泄漏补差,相关行业的免费碳配额相应逐年取消;随着工业减排难度逐步加大,减排边际成本抬升,欧盟“Fit for 55”的配额总量下降幅度的激进路线图实施也将进一步抽紧配额储备。机构预测,2027—2030年,欧盟碳市场流通配额总数将降至8.33亿吨以下,将启动通过MSR储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届时配额稀缺性成为主要矛盾,市场普遍看好中长期EUA价格。短期来看,欧洲国家制造业回流和经济发展意愿强烈,低碳发展仍是欧盟的主要施政方向,欧盟各项低碳转型扶持基金也需要碳配额拍卖作为主要资金来源,欧盟对碳价有一定托底意愿。
2024年,欧洲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电行业排放预期低,以及配额拍卖量增加,对欧盟碳价格构成顶部压力;与此同时,欧盟气候政策继续推进,碳市场改革措施逐步落地,以及全球金融市场趋向宽松,将给碳价提供底部支撑。综合来看,预计2024年欧盟碳配额价格运行区间为60~90欧元/吨,中长期上涨趋势不变。
韩国碳市场于2015年开市,凭借完备的法律体系、灵活的市场机制等优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欧盟、英国、中国的第四大国家级碳市场。韩国碳市场初期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建筑、炼油、石化、航空、废弃物处理八大行业,覆盖行业的企业总排放量达12.5万吨/年,或单一业务场所排放量达2.5万吨,则会被纳入控排企业管理。
韩国碳市场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5—2017年)配额全部免费发放,配额总量年度递减系数设置为4.12%,分配方法主要采用历史法;第二阶段(2018—2020年)采取3%有偿拍卖方式,配额总量年度递减系数为4.7%,引入并扩大基准线法适用行业范围;第三阶段(2021—2025年)拍卖比例提至10%,配额总量年度递减系数调整为0.96%,并引导机构、个人入市,开展衍生品交易,由政府指定银行作为做市商,大幅提升市场流动性。
韩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在6亿吨左右,年交易量约0.6亿吨,总体上仍呈现出明显的履约期特征。开市以来,配额收紧、流动性不足、惜售等因素一度将韩国碳价推涨至28000韩元/吨(约21美元/吨)高位;近年来,配额价格基本在10美元/吨上下波动(见图3)。韩国碳市场交易场所设在韩国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板块,拥有碳配额、碳信用、碳抵消、国际碳信用、国际碳抵消五大品种,交易量主要集中在首行碳配额。
图3 韩国碳市场配额成交情况
资料来源:KRX(韩国交易所),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北美地区尚未有统一的碳市场,但有两个大型的区域碳市场。加利福尼亚州—魁北克碳市场于2013年开市,主要纳入交通、工业、发电、农林、油气生产等行业,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亿吨,年交易量达20亿吨,是欧盟之外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加利福尼亚州—魁北克碳市场法律和行政约束力强,分配和抵消机制灵活,激发了市场活力。
加利福尼亚州—魁北克碳市场免费配额分配量由初期的90%逐步过渡到当前的30%~50%,拍卖成为获取初始配额的主要方式。每个季度举行一次拍卖,拍卖时间分别为2月、5月、8月、11月,年度拍卖量基本均分至每个季度,每次拍卖量在6000万~9000万吨。近年来,加利福尼亚州—魁北克碳市场总量逐步收紧,配额拍卖价格不断上涨。2023年初,配额拍卖均价为28美元/吨,第四季度拍卖价格已飙升至38.6美元/吨,年内涨幅超10美元/吨,2024年第一季度更是一举突破40美元/吨大关,至41.7美元/吨,创开市以来最高拍卖价格(见图4)。
图4 加利福尼亚州—魁北克碳市场拍卖情况
资料来源: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RGGI市场是全球唯一的完全有偿分配市场,仅纳入成员州装机容量25兆瓦以上且化石燃料占比大于50%的火电厂,并要求所有纳管企业安装二氧化碳排放跟踪系统。RGGI市场于2009年开市,覆盖康涅狄克、特拉华、缅因、马里兰、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新泽西、纽约、罗得岛、佛蒙特、弗吉尼亚11个州,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区域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RGGI市场3年一履约,设有成本控制储备机制,存量配额交易受到部分限制。近年来,配额总量削减系数有所放大,推动拍卖价格持续上行。RGGI市场也是每季度举行一次拍卖,拍卖时间分别为3月、6月、9月、12月。2023年拍卖总量为8759万吨,拍卖均价为13.5美元/吨(见图5)。
2023年,全球最大的四个第三方独立自愿减排机制核证减排标准(VCS)、黄金标准(GS)、美国碳注册登记处(ACR)、美国气候行动储备方案(CAR)总计签发减排量约为2.33亿吨,同比增长4%,增量主要来自黄金标准和美国碳注册登记处;总计注销减排量约为1.64亿吨,同比增长6%(见表2),增量主要来自美国碳注册登记处和美国气候行动储备方案。
图5 RGGI碳市场拍卖情况
资料来源:北美区域温室气体倡议,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表2 2023年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签发和注销情况
资料来源:Verra、CDM、ACR、CAR等,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2023年国际自愿减排市场价格持续下行。2023年1月,知名媒体The Guardian发布对Verra的调查报告,称90%的雨林碳抵消是一文不值的。受此影响,Verra林业碳汇项目的有效性遭质疑,导致碳抵消市场需求骤减,VCS价格呈现单边下跌态势。为了应对外界的质疑,Verra在2023年4月中旬发布了修订后的REDD+项目方法学草案,因已签发的减排量也可能因为方法学的修订而重新计算,故市场交易商持观望状态,碳信用价格的下行压力继续向其他自愿减排机制传导。尽管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在2023年3月底正式发布了核心碳原则(CCP)及项目级评估框架,为全球碳抵消行业树立了新的质量标准,但基于CCP原则的碳减排项目及其碳信用的估值并无明显改善,市场依然低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碳中和期货合约GEO和基于自然减排项目的全球碳中和期货合约N-GEO市场价格震荡下跌。2023年N-GEO期货合约首行价格平均为1.83美元/吨,远低于2022年的9.40美元/吨,价格从年初的4.08美元/吨持续下跌至年底的0.2美元/吨(见图6)。
图6 自愿减排量期货合约首行价格
资料来源:路透社,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2023年是全国碳市场履约大年,企业需要清缴2021—2022年的碳排放配额。受此影响,2023年全国碳配额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市场活跃度明显好于过去两年。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598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
2023年,全国碳市场价格整体呈“先平稳波动、后震荡上涨”趋势。202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碳价震荡维持在50~60元/吨;下半年受履约政策明朗、碳配额逐步下发以及履约期临近影响,碳价逐渐走高。
2023年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为73.42元/吨,同比大幅上涨15.35元/吨(见图7),较上一个履约年大幅上涨26.81元/吨。其中,10月24日全国碳价涨至81.43元/吨,创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的最高水平;11月,市场传言“五大电力”有望释放盈余配额,导致价格回落至67.91元/吨;12月,全国碳市场价格整体呈窄幅震荡后大幅拉涨趋势,收盘价在中上旬维持在67.91~72.7元/吨,此后随着履约临近收盘价一度突破80元/吨,12月收盘均价为73.66元/吨。
图7 全国碳市场收盘价及成交量
资料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2023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超六成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增加了26%,且企业交易管理意识逐步加强,多数企业提前制订交易计划并开展交易,2023年交易高峰出现在10月,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提前两个月。
2023年,全国碳市场总运行242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为2.12亿吨,同比增加1.61亿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量为3500万吨、大宗交易成交量为1.77亿吨。“碳排放额19~20”(2019年和2020年发放的碳配额)成交量为4753万吨,占全年成交量的22%;“碳排放额21”成交量为4168万吨,占全年成交量的19%;“碳排放额22”成交量为1.23亿吨,占全年成交量的58%。2023年上半年成交量延续2022年走势,较为清淡;从2023年8月开始,控排企业纷纷入市交易,成交量逐步上涨,其中10月18日成交量为1435万吨,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2023年,我国八大地方试点碳市场平稳运行,福建、湖北和广东是成交量排名前三的市场,北京、广东和上海是挂牌均价排名前三的市场(见表3)。
表3 2023年我国地方碳市场成交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等,Unipec Research & Strategy(URS)。
广东市场:2023年,广东碳价整体呈震荡回落趋势,全年挂牌均价为75.58元/吨,同比下跌0.96元/吨,为地方市场中配额价格第二高的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为988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57万吨。2023年因水泥、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不及预期,部分企业出售手中盈余配额以回流资金,年底前广东碳价一度跌至60元/吨;后因部分机构投机性交易拉动,价格再度回升65元/吨左右。
湖北市场:2023年,湖北碳价整体呈震荡回落趋势,全年挂牌均价为46.05元/吨,同比下跌1.58元/吨;全年累计成交量为1118万吨,同比增加379万吨,其中12月,由于履约期政策临近,湖北地方碳市场盘面活跃度大幅提升。2023年湖北碳市场举行两次拍卖,总计成交110万吨,成交价格分别为42.25元/吨和42.03元/吨;2023年,湖北碳市场明确纳管企业可以使用绿电抵消碳排放,此外,武汉碳普惠减排量首次进入湖北抵消市场。湖北碳市场价格基本在30~50元/吨波动,仅在年底履约前交易活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上海市场:2023年,上海碳价整体呈震荡上涨趋势,全年挂牌均价为62.84元/吨,同比上涨6.73元/吨,为地方市场中配额价格第三高的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23万吨,同比减少96万吨。2023年,上海推出新增绿电使用抵消政策,缺口在50万吨及以上的纳管企业被允许进行配额预支。此外,2023年上海碳市场举行两次拍卖,累计发放266万吨碳配额。总体来看,上海碳市场成交价较为平稳,市场成交一直不温不火。
北京市场:2023年,北京碳价整体呈大幅震荡上涨趋势,全年挂牌均价为102元/吨,同比大幅上涨6.05元/吨,部分时点盘面价格一度飙升至140元/吨,为地方市场中配额价格最高的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为368万吨,同比减少6万吨。此外,2023年北京碳市场第二年举行拍卖,2023年8月第一次拍卖总计成交150万吨,统一成交价为105元/吨;2023年10月第二次拍卖总计成交2.8万吨,统一成交价为125.34元/吨。政府拍卖大幅扭转了北京碳市场有价无市的局面,企业履约效率大幅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
2024年第一季度,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始对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围或将加快实施。此外,《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5月1日起实施,叠加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一年一履约”,有望增加企业交易需求,预计2024年全国碳配额价格将在70~100元/吨高位震荡。地方碳市场受宏观经济以及地方区域性政策影响较大,考虑到短期内地方市场不发生重大政策调整,叠加2024年我国经济有望平稳向好,预计北京碳市场继续高位运行,上海、广东、福建市场碳价或震荡调整。
经过6年多的暂停后,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重启。生态环境部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四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并明确由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供我国CCER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负责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2024年1月22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启动CCER市场首日交易,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CCER市场交易,首日交易量约为37.5万吨,成交均价约为63.51元/吨,交易项目为地方碳市场交易系统结转的旧有CCER量。
我国CCER于2015年在试点碳市场上线交易,在2017年被暂停交易,此后各个试点碳市场只能交易已备案的存量CCER。据咨询机构碳道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底国内CCER累计签发量约7730万吨,各个试点碳市场累计使用量约3080万吨,全国碳市场累计使用量约3600万吨,自愿注销量累计约300万吨,国内CCER现货存量累计不足800万吨。按照生态环境部有关要求,2025年1月1日起存量减排量将不可用全国碳市场抵消碳配额清缴。首批签发出来的四类方法学中,并网光热发电和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项目预估减排量较大,但预计主要用于各大电力集团自身进行后续全国碳市场抵消工作;造林及红树林项目对林地的要求较为苛刻,预计签发量较少。从目前来看,2024年全国CCER减排量首批方法学难以签发较多新增减排量。
自2021年CCER可以用于全国碳市场履约以来,CCER价格开始紧贴碳配额价格上涨。由于CCER成交频次较低、没有统一交易平台,且不同减排量项目履约效果相同,近两年CCER价格基本集中在60~90元/吨,仅在全国碳市场和北京碳市场相较碳配额履约有一定经济性。2024年,考虑到新的方法学很难新增较多签发量,且旧有签发量所剩不多,预测CCER价格大概在60~90元/吨波动。
一是提升全国碳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全国碳市场现已平稳有序运行,但是碳市场整体活跃度有限、流动性不足,尚未形成真正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交易价格。建议全国碳市场尽快放开机构用户,逐步纳入其他行业;丰富交易品种,探索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可行性;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适时将石化、建材、钢铁、有色、航空等行业纳入碳市场;吸引更多参与主体,提高碳市场活跃度,提升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参与度。
二是开展碳排放数据信息化建设。 为有效提高行业碳排放数据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议针对碳交易市场中多元化的数据要求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梳理和调整碳排放数据统计口径和方法,建立全行业碳排放数据库,实现从数据采集、统计到核算的全链条管理。同时,推动不同行业加强专职碳核算、碳交易、碳数据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熟悉并掌握碳市场机制与碳交易工具的专业人才,进一步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夯实基础。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 欧盟将在2026年以后征收碳边境调节税,越来越多的产品将被纳入征收范围,美国对征收碳关税也跃跃欲试。为更好地应对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建议加强我国碳市场政策与国际碳市场政策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以更好地参与全球碳市场合作与交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市场标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中的认可度和可信度;不断提升国际碳定价能力,尽快推动我国碳价与国际碳价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熟悉交易规则、储备交易人才,提前应对国际碳关税对我国出口业务的冲击。
[1]汪军.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21.
[2]Refinitiv.Carbon Market Year In Review 2023[R].2023.
[3]World Bank Group.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3[R].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