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让调研结果更加鲜明与清晰,我们选取了5个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调研与探究,分别是“琅琊剪纸”“郯城木旋玩具”“柳琴戏”“沂蒙山小调”“费县手绣”,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来了解它们的现状,真正帮助非遗摆脱困境,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非遗1+6”的创新发展路径,真正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青年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促进青年与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
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基本内涵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被中央宣传部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2023年7月4日。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红嫂家乡旅游区各展馆讲解员等。
调研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了解其变革之处、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其前身是1940年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经多次改编后,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于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沂蒙山小调起源于沂蒙山区本地花鼓调《王禅修仙在云蒙山》,改编于抗日战争时期,定型于1953年。它曲调优美,朗朗上口,易于流传,是沂蒙人民熟悉的民歌。简单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沂蒙精神。歌曲的作者是一对夫妇,词作者和编曲者分别是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阮若珊和李林。
2023年7月6日。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各展馆讲解员等。
调研沂蒙山小调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了解其变革之处、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柳琴戏是一种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的剧种,俗称“拉魂腔”,清朝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市的兰山区、郯城县一带,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是山东省影响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后期,主要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内容以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爱情故事为主。剧本戏词通俗生动,包含大量的俚俗语言,直白诙谐,妙趣横生。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其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2023年7月8日。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柳琴戏传承人张开红老师及文化馆相关人员等。
调研柳琴戏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了解其变革之处、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俗称“耍货”,始于元末明初时期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在发展中形成了以圆柱形为主,局部凹凸、粗细结合、曲线流畅的表现形式,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2014年1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郯城木旋玩具发祥于明成化年间,发源地是鲁南地区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樊埝村。据传,最早制作木旋玩具的是樊氏先祖樊木,他根据木工手拉皮带使钻头旋转的道理,变手拉为脚蹬,制成了简易的旋车、旋制刀把等日用品,后来开始旋制哗啦棒槌等玩具,从而开启了樊埝村制作玩具的历史。
2023年7月7日。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后埝村。
郯城木旋玩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继美老师及相关人员等。
调研郯城木旋玩具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了解其变革之处、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琅琊剪纸是沂蒙红色文化的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开始制作喜花、丧花、年花、窗花等,到19世纪30年代,琅琊剪纸在沂蒙地区逐渐盛行起来,于2016年3月被山东省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琅琊剪纸是临沂乡村年节喜庆生活的文化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一种文化生活补充。琅琊剪纸具有浓厚、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其图案和文字始终演绎着世代相传的避祸驱邪、纳福求祥的意义和积极上进的精神。
2023年7月9日。
山东省临沂市文化馆以及兰山区旭洋·阳光花园。
琅琊剪纸传承人李玲老师及临沂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等。
调研琅琊剪纸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了解其变革之处、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费县手绣是鲁绣的优秀代表,绣法以破线绣、合线绣、立体绣为主,一件绣品从开始到成品通常需要几万针,手绣多以花草蔬果、飞禽走兽为题材,内容丰富、栩栩如生,严谨复杂,带有浓郁的沂蒙特色,2021年5月24日,鲁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费县手绣流行于沂蒙地区,是一种以针引线在纤维织物面料上绣制装饰花纹的传统手工技艺,须经打袼褙、画样、剪样、贴布、绘图、绣制、合边、填充、缝合、穿珠、整理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完成,制品包括香荷包、虎头帽、虎头鞋等。
2023年7月5日。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沂蒙大姐灵活就业基地。
费县手绣第五代传承人卞成飞老师以及费县手绣基地手艺人等。
调研费县手绣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了解其变革之处、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