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财富。
临沂古称“琅琊”“沂州”,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蓄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其成为沂蒙人民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一面精神旗帜。临沂市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汲取沂蒙精神的思想伟力,在其伟大引领下绽放新的光芒。近年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探索“非遗工坊+电商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新路径,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
②“非遗+教育”,助力文化振兴。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非遗进景区等举措,不断创新非遗的传承模式。
③“非遗+人才”,助力艺术振兴。不断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非遗工坊,推动将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培养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
④“非遗+社会”,助力文明振兴。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不断将非遗与民族文化精神培育融入乡村生活,使非遗生命力不断增强。
当前,非遗传承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开发形式严重同质化,缺乏创新;文化开发流于表面,对文化内涵本质挖掘不彻底,存在形式化问题;非遗传承人收入低,从事传统工艺的人员缩减……在此次调研中,团队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项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分别是费县手绣、沂蒙山小调、郯城木旋玩具、柳琴戏以及琅琊剪纸。选取的这些案例既能反映沂蒙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传统,又能体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非遗与现代的融合发展,涵盖了传统美术、音乐、戏曲等不同方面,尽可能多地展现临沂的非遗魅力和文化底蕴,在开展调研之前,我们对所选案例的发展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期望能够从这些案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承沂蒙精神,助推非遗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应有的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孕育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积淀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价值。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世人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中收集素材用于文化创作、影视拍摄、旅游开发等方面,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还原、复制、创作不同的非遗产品,有利于让非遗走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让人民充分利用其巨大的价值,从而造福各民族、各地区。
临沂市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民众就业增收。把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独特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均衡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繁荣和经济增长,从而促进民富村强乡兴,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开展大中小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沂蒙精神与非遗保护为党建活动、红色研学提供了新路径、新形式,有利于推动当地党建工作,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