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韭黄村以及安顺市西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走访,我们发现“兵支书”制度对乡村振兴、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在现实中“兵支书”模式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离乡村振兴的目标还有差距。
首先,“兵支书”的能动优势尚需进一步开发,让更多优秀的退役军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确保优秀的“兵支书”能够“引得来”。
其次,乡村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部分“兵支书”尤其是新时代的退役军人群体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还不够强。在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村支书的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这对“兵支书”模式的长久发展是个考验,如何确保“兵支书”留得住,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再次,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乡村治理关系网的多样性以及宗族关系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性等因素极大地考验着“兵支书”。
最后,“兵支书”模式的复制与推广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的支持以及军地联合的支持。尤其是地方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宣传,对模式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直接关系到此模式能够“走多远”。
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为“兵支书”更好地投入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兵支书”激励机制。不仅要提升“兵支书”物质上的待遇,还要多层次保障“兵支书”精神上的需求,提升其获得感和归属感。二是建立“兵支书”能力提升机制。在将“兵支书”纳入现有的基层干部培训体系的同时,开展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强化其政治素养、组织观念和工作作风,激活其奉献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三是形成“兵支书”社会资本拓展机制。例如,以地区为单位定期举办“兵支书”论坛或座谈会;以“兵支书”为纽带加强军地联动;鼓励“兵支书”组织和参与战友联谊活动等。地方军人事务局则可以为模式推广和“兵支书”交流培训提供支持。四是形成“兵支书”扩散机制。加强新一代“兵支书”的培养,同时树立“兵支书”乡村治理典型,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乡村现有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因此应重新认识和深入分析农村籍退役军人的人力资源特点、乡村治理潜力和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当前“三农”政策和退役军人政策利好,吸引更多优秀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治理,发挥好退役军人自身素质优势,探索更适合地方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