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韭黄村占地面积约8.93平方千米,有13个自然寨,28个村民组,以村委会为中心分布。曾经的韭黄村,基础设施落后,村“两委”力量薄弱,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待提高。2008年,退伍后从事蔬菜生意小有成就的杨守亮受到当地镇政府号召,回到韭黄村担任村干部。秉持着既是退役军人又是老党员的责任感,杨守亮带领村干部,白天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去,和全村的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贫困群众交心谈心,晚上和村“两委”成员探讨交流,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韭黄村“1+9”“兵支书”计划是以“兵支书”杨守亮为领头人,将韭黄村74名退役军人组织起来,按“1+9”组成战斗班组,实行“支部+合作社+村级公司+农户”模式发展韭黄产业,将韭黄村建设成为靠韭黄产业致富的小康村。
“我觉得退伍回来的人,一是时间观念强,执行能力强;二是个人意识强,作风优良。”杨守亮说道。2016年,杨守亮当选韭黄村村党委书记后,召开退伍军人座谈会,在退伍村民中形成了几个党组,把退伍军人,有经验、有经济头脑、有发展意识、有创业想法的人都放到乡村治理一线去。结合全国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具有韭黄村特色的退伍军人“1+9+9”的网格化管理体系。1个带9个,9个带81个,延伸到各个村各个组各个角落。此模式将全村民众带动起来,使人人都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工作中来,共同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在杨守亮的带领下,韭黄村充分发扬“兵支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朴实品格。通过“兵支书”之家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志愿宣讲团,狠抓退役军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激情满怀、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标准锤炼队伍,使“兵支书”成为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积极向基层群众宣传党和政府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与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依托村扶贫公司、绿色蔬菜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发展平台,从产、供、销及农特产品品牌打造上着手,韭黄村退役军人群体深入乡村内部,走进田间地头,努力培养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使之成为基层党员的“领头雁”,带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发展韭黄产业进程中,韭黄村坚持“建机制、淳乡风、促民主、兴产业”的思路,形成了以党建引领“常态机制”“民主管理”“产业发展”等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该村党委按照“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村民自种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推动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铺筑起农民稳收增收、快速致富的“高速路”。
经过多年发展,全村397户1646人在2019年底实现全部脱贫,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万元。到2021年,村里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00%。2019年,韭黄村党委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韭黄成了村民们的“黄金草”,韭黄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乡风文明方面,韭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等阵地,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努力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学习好人、崇敬好人、礼遇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从源头上把好思想关。
在乡村治理方面,该村形成“党建+民主管理”模式,党委结合工作实际,以村规民约为统领,进一步提升村级民主管理水平,创新探索出村庄治理的“红绿灯条款”,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在基础设施方面,韭黄村依托韭黄产业,规划建设村庄大道6公里,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供水管网全村覆盖,修通韭黄基地机耕道12公里,实施农房立面改造5000平方米,兴建了村级服务中心和文体、娱乐、休闲广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近两年修建的宽敞商业街和盘山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生活,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密切协作的班组成员帮助村民解决生活难题,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韭黄村从原来的贫困村一步步变成现在全国有名的“小康村”“示范村”,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杨守亮担任村支书后,带领韭黄种植农户,改进种植技术,创新采用黑桶遮光技术取代了原来耗时费力的培土遮光法,提高了种植效率。为了打开销路,他带头组建销售队,到贵阳、广东、浙江等地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几年过后,韭黄村成立了韭黄农业有限公司,由公司技术人员从用肥、农药、采收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韭黄成熟后,无论市场好坏,种植合作社都以2块钱一斤的保底价向农户收购,市场价高出部分再补差价。让农民种出来不亏,有最基础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种植、培育和发展,韭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至5600亩,韭黄种植每家每户全部参与。驻村干部介绍说,现在公司里的工人基本上每天30人到120人,按小时计算,多劳多得,9月至10月收获高峰期用工能达到每天120人到180人。全村每年总产值达6000万元,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韭黄种植基地。在韭黄加工厂经过清洗、分拣、切割、包装等多道工序之后,原本2元一斤的韭黄通过冷链运输能够在东南亚国家卖到一斤16元以上。近年来,韭黄种植技术已推广至整个普定县,通过与各大蔬菜经销商以及外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普定县韭黄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不仅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
同时,白岩镇在韭黄村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建立了韭黄种植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以农眼智能检测基站、虫感知、智能安防检测系统等终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可视化监管。目前,通过监测平台,韭黄村种植基地的天气和土壤等情况能够实时反映到中央农业部,接受相关专家的监督指导。如今,白旗韭黄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普定县委和县政府的指导下,已经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为深入了解退役军人村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探讨“兵支书”模式经验,探索各行业各领域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工作机制,团队成员走进安顺市西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采访相关负责人。
2020年9月,全国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交流会在安顺召开。2020年12月,安顺“兵支书”脱贫攻坚代表队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集体,安顺市白岩镇韭黄村也作为模范典型成为全国“兵支书”现场会观摩地点之一
。
作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兵支书”模式的推广地之一,安顺市西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合自身实际,紧贴退役军人需求,搭建“兵支书+合作社+基地+渠道+市场”平台,充分发挥贵州省“兵支书”区域产业联盟的作用,让退役军人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为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西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不断提升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为打造贵州省“兵支书”金字招牌,推动退役军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创性地提出“五大职能”“四大行动”“三团建功”建设新路。同时,开发“兵支书”产品品牌,首推“兵支书e贷”,推动“兵支书”产业发展,成为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唯一授牌的“贵州省‘兵支书’区域产业联盟基地”,为全国退役军人村干部树立了模范典型。
在为期一周的乡村调研结束后,成员们深受退伍军人前辈们打动,在校武装部和上海市长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第一支退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将首次志愿服务地点定为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并带动身边一批退伍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的热潮中,弘扬志愿精神,展现退伍军人风采。
考虑到成员暑期日程安排不同,志愿服务队从7月10日开始进行了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每次2人轮流担任志愿者,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志愿活动。
在此次志愿活动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事项:
(1)新华街道社区图书馆整理。
按照馆内工作人员的要求摆放书籍、整理书柜。除日常的书籍分类外,团队成员还需回答读者对于书籍的相关询问,同时协助年纪大的读者使用借书还书设备等。
(2)退役军人事务局服务。
在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的指导下,整理资料并从事线上文字工作。同时,如遇到物资整理缺少人手的情况,志愿者会协助搬运物资并配合服务群众。
(3)街道办科普展厅讲解。
在街道办的科普展厅内,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为小朋友们撰写了生动有趣的讲解词。同时,应街道办的通知要求,团队成员前往会议礼堂的控音室协助会议开展,保障了新华街道办半年总结会议的顺利召开。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们不辞辛劳,认真负责,受到街道办主任以及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相关事迹曾被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以及校学工部公众号等多方宣传,并收到来自长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上海市新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书面致谢等,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大学生优良的个人素养和品质,也充分体现了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奉献社会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