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调研综述

(一)调研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近年来,贵州省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会同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推广“兵支书”模式,选拔优秀退役军人在村“两委”中担任支书、主任、委员,充分挖掘整合退役军人村干部优势,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治理能力,培养出一批摆脱贫困的乡村“领头雁”。全省2023年共有“兵支书”9226人,占村“两委”干部总人数(114313人)的8.07%,为乡村振兴发展和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团队成员均为退役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有着更深的理解。同时,特殊的身份也能够让成员们换位思考,拉近与调研对象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探寻退役军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

1.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近年来,伴随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治理环境。截至2021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约4.984亿人,比2016年减少了0.75亿人。乡村普遍存在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短板,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乡村社会治理日趋复杂。

因此,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是解决基层治理制度和治理主体不能满足乡村发展与治理需求的矛盾。作为乡村治理的关键主体,村干部始终是乡村振兴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扮演了国家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双重角色”。而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建设一支能真正扎根于乡村、内化于乡土,且有能力、有韧劲的村干部队伍仍然面临挑战。

2.退役军人返乡困境

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旨在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在每年70万~80万的退役军人中,大量农村籍退役军人以退伍、复员、转业等形式返回家乡,面临着社会与自我的双重困境。

一是社会融入性困境。军营和乡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长期纪律严明的军旅生活与散漫、自由的乡村社会是相互排斥的。返乡退役军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旧关系未能恢复,而新关系尚未构建的困境状态。

二是自我价值性困境。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家提倡退役军人自谋职业,但“退役包分配”的认知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退役军人往往对就业前景有着较高期待,他们希望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收入。一些退役军人尝试融入市场经济,但他们在部队中积累的优势更多源自组织化生活,与市场经济的人力需求并不契合。在社会化就业安置中,由于服役期间与外界联系少,与同龄群体相比缺乏社会经验,返乡退役军人容易产生自我价值期待与自身价值能力的落差

3.贵州省“兵支书”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兵支书”建设工作的省份,2020年贵州印发《关于在优秀退役军人中大力培养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举措和办法,大力提倡把优秀退役军人培养选拔到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中,充分发挥优秀退役军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目前,贵州省共有“兵支书”9226位,全省“兵支书”中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人数占“兵支书”总数的40%以上。安顺市从2018年开始推行“兵支书”制度,是贵州省最早的试点地区。截至2020年10月,安顺市“兵支书”共709人,占安顺市村干部总数的75%

(三)调研意义

1.探究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能动优势

2021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6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既是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引导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此次调研以安顺市普定县韭黄村为个案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韭黄村现状调查、采访“兵支书”杨守亮以及村党委班长和村民,发掘“兵支书”在韭黄村脱贫攻坚、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能动优势和示范效应,为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做法和完善“兵支书”工作机制提供经验启示。

2.探究“兵+X”模式的推广

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广大退役军人脱下军装后,自觉铭记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大潮

随着军事改革和国防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携笔从戎、投身军营。2001年,我国启用大学生征兵制度,将全国90多所高校作为新兵征集试点。至2019年,在网上报名的大学生士兵人数已经超过124万人。本调研团有五名成员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相同的退伍军人身份让调研团成员们对“兵支书”有更加深切的体会。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兵支书”工作机制的研究,更是对退伍军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所扮演角色的一次探究分析,为退伍大学生群体摆脱重返校园困境提供建设性经验。

(四)调研方法

1.文献查阅

调研展开之前,成员立足退伍大学生群体,以“退役军人”为关键词,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例如媒体报道和论文内容,从而为实践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贵州省“兵支书”相关政策的了解,我们将调研地点确定为安顺市韭黄村。

2.实地调研

首先,实地调研围绕韭黄村的产业发展,在田间地头和韭黄加工车间,通过与村干部和农户交谈、参与韭黄产业全过程,详细了解韭黄产业发展现状。然后,走进韭黄村街道,了解韭黄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障和法治建设等情况。最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安顺市西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兵支书”之家,深入了解退役军人村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探讨贵州省“兵支书”模式经验,探索各行业各领域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工作机制。

3.深度访谈

首先,采访韭黄村党委书记杨守亮、退役军人“1+9”战斗班组成员等,通过访谈了解“兵支书”工作机制的实际开展现状。然后,采访韭黄种植农户及产业工人,以熟悉韭黄种植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并与韭黄村村民和党员群众进行深入交谈,了解韭黄村产业变革和脱贫攻坚前后乡村发展状况,探究国家政策影响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最后,聆听西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严冬阳对“兵支书”政策的介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具体实施成果。

4.调查问卷

为了解退伍军人现状及生涯规划情况,在退伍军人群体内发放问卷。所得结果将为后期调研报告提供具体数据以供分析。问卷结果充分说明宣传退役军人就业政策,发挥好就业政策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帮助退役军人再就业,营造爱军拥军的社会氛围。收集数据以及具体分析内容详见附录(二)问卷调查。 sfhWPngwh/TX++yPJr/HsEKEWo8TR+HqWhLu5DhfnSuvfHQw8rq8o9PV+oONwz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