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主体

(一)调研地点概述

金寨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2020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红安县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新县素有“红色首府、将军故里”之美誉,红安县与新县于2022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调研地红色资源概述详见表2。

表2 调研地红色资源概述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研方法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调研方法思路图

(三)调研的实施

1.预调研

本调研小组事前收集并分析了三个县近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图3所示,三县地区生产总值稳步上涨。如图4所示,以金寨县为例,近年来金寨县通过红旅融合,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持续增加。

图3 调研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趋势

图4 金寨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变化

进一步,本调研小组选取金寨县汤家汇镇、花石乡大湾村作为预调研地点,于2023年7月10日实地走访了汤家汇镇赤色邮政局等革命旧址,并对大湾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汪建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脱贫攻坚走访户陈泽申进行了访谈,预调研过程顺利且调研结果优于预期。

2.正式调研

本调研小组于2023年7月11日至14日正式开展调研,首先在金寨县开展集中调研,随后分为两队,分别前往新县与红安县,实地走访了39处红色革命旧址,并与42位受访者开展了访谈,受访者包括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朱国浩、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红军后代)秦秋平等人。

(四)访谈概述

1.大别山革命老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语录概述

本调研小组基于红色资源如何五维赋能乡村振兴开展了访谈,从访谈语录中我们了解到:一是红色资源的发掘直接助推产业振兴。各地利用红色资源这一“红色名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人才振兴。红色旅游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发展,结合相关激励政策,引进外来人才留下发展,让更多的人才投入革命老区建设。三是助推生态振兴。红色旅游景点与旅游线路的建设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各地通过“红绿交融”(李忠叶)或“红、绿、古融合”(韩启俊)的方式,不断优化旅游线路周围与景区内外部生态环境。四是借助红色资源发展组织振兴,间接促进产业振兴。通过开展红色研学教育活动、干部学院培训、“‘三同’教学”(秦秋平)等,既能促进当地县委组织部更加重视组织振兴,又能促进外来研学者的组织振兴(朱国浩)。五是带动文化振兴。“革命先烈作为一种精神引领”(韩启俊),其革命事迹所形成的红色资源是教育与培养后人的有力武器。

2.大别山革命老区居民访谈语录概述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受访地居民对居住地的建设十分满意,原因如下:一是居住环境有所保障。通过修缮旧房,搭建新房,新建路灯等“切实改善了居住环境”(董昌秀)。二是红色旅游带动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多位居民表示:“之前是泥巴路,现在家家户户都通水泥路”“从前下雨走路满脚泥巴,现在下雨走路脚上不沾泥巴”(陈泽申、何正华)。三是红色旅游助推乡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回流。返乡回流者投入红色旅游相关产业,诸如开宾馆、农家乐等,收入有所提高,甚至“翻倍”(吕敏)。四是切实享受红色革命老区帮扶政策。包括光伏发电、无息贷款、土地流转、免房租等。

(五)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分析

一是积极推动红色资源开发,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红安县着重打造典型红色村落,规划红安苕产业基地、红旅农家乐等品牌农业建设,发展乡村红旅产业;金寨县立足“两源两地”定位,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示范地”,开发“红色记忆”影视体验馆等旅游项目,将红色文物保护与旅游相结合;新县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开发红色文化游、特色农业游等多种文化旅游产业,擦亮“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品牌,推动风景变“钱景”。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村民返乡回流与就业创收。三地将红色研学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和餐饮服务产业,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如红安县倡导红色研学“同吃同住同工作”,金寨县设计“重走红军路”等研学体验课程,为各地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是结合红色资源挖掘与绿色生态保护,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宜居。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推动革命遗迹的修缮、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的重整与翻新、新型环保设施及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以新县为例,新县田铺大塆自2014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开始,积极将红色资源与当地绿色资源黄毛尖省级森林公园、古色资源豫南古民居相结合,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形态。

四是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合理开发有助于强化地区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大别山革命老区近年来十分注重红色资源对党员的培训教育作用,如河南新县充分利用大别山干部学院平台,持续开展党性教育的研学培训。截至2022年底,累计承接省内外各级各类培训班5200余期,培训学员30多万人次。

五是发挥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先进性,丰富文化生活,引领乡风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学习感悟红色文化,有利于正确引导主流价值取向,提升群众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如新县持续开展“小小讲解员进景区”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滋养人、激励人的作用。红安县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要求,建设了英烈广场、忠诚党史馆等,编排红色剧目弘扬大别山精神,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让人们全方位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六)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红旅发展资金短缺。首先,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目前大别山地区大部分红色革命遗址仍以观赏和传统讲解为主,缺少沉浸式体验和数字化讲解。其次,产业发展较为低端,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缺乏深加工和完善的产业链。最后,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修建均需要资金,免费开放的景区运营维护费用较高,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开发新的红色资源进程变缓,也不利于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

二是年轻人才稀缺,专业素质较低。由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红旅高级管理人员较少,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对红色资源保护认识不到位,一些革命老区的红色遗址遗迹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强化。受地理、资金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例如,金寨县火车站和高速下道口至各景区的旅游道路等级比较低,火车站至各景区还没有开通旅游公交车,景区交通的通达度有待提高。

四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薄弱,相关机制较落后。基层党组织发展积极主动性不足,相关机制比较落后,行政效能不高,存在虚位缺位的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开发红色资源的力度不够而且作用有限,在红色资源管理上的责任、协同、保障和执行等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五是红色资源缺乏整合,同质化严重。大别山红色资源地跨三省,但各个市县仅专注于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大别山红色资源整体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合。且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的发展呈现同质化趋势,金寨县、红安县、新县各地区红色品牌缺乏鲜明特色,宣传主题和内容差异不大,尚未形成独特的品牌。

(七)对策建议

1.延长红色资源产业链,助推产业振兴

首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大别山红色景点结合,助推大别山红旅景点数字化、科技化,提升游客游览的体验感、观赏感,从而增加游客数量,带动相关收入。其次,延长红色产业链,衍生相关产业。最后,将红色资源赋能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发展特色农家乐、乡村采摘、乡村民宿等项目(如图5所示),重视打造红色品牌农业,提升农业品牌效应。

图5 红色资源赋能产业振兴的优化路径

2.优化老区队伍建设,助推人才振兴

第一,持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路径见图6)。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对人才引进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奖励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对返乡创业农民和农村创业带头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要深耕红色资源,切实提高农民的红色文化素养。

第二,加大对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和人才政策进高校、进人才市场、进招聘会,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同时,借助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将大别山的红色教育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上传至云端,打响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优秀外来人才自主加入乡村建设。

图6 红色资源赋能人才振兴的优化路径

3.合理开发红色资源,助推生态振兴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大对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与统筹规划力度。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对现有红色资源进行分级保护,制定不同级别保护政策,将大别山地区建设成绿色生态与红色资源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整体乡村面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及红色资源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尽量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尊重自然、顺应环境,依托山水脉络让红色景点融入自然;补齐革命老区交通短板,提高路网连通水平,发展红色旅游专机、专列、公交旅游专线。优化路径如图7所示。

4.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助推组织振兴

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凝聚社会层面多元主体的活力。支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民众个人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治理过程,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在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中的意见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估表彰机制,拓展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来源和渠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促乡村振兴的实现。

图7 红色资源赋能生态振兴的优化路径

第二,完善党的乡村振兴工作的体制机制,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建立“全链条”责任机制,各基层党组织要“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保障各项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的政策能够落地实施。其次,要构建“一体化”协同机制,注重对红色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开发与利用。再次,要完善“一体两翼”保障机制,发挥法律法规以及资金在红色资源管理中的合力作用。最后,要优化“红色资源+”执行机制,在突出红色资源的独特性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路径如图8所示。

图8 红色资源赋能组织振兴的优化路径

5.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助推文化振兴

第一,构建大别山地区联动机制,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要树立整体意识,三省协作开发,共同弘扬大别山精神。要加强大别山各个红色遗址之间的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红色旅游乡村共同体。

第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打造独特红色文化品牌。要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方面,着力开发革命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文艺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方面,抓紧建立“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护好重大战役、历史事件及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文物遗址原有风貌。优化路径如图9所示。

图9 红色资源赋能文化振兴的优化路径 PIiTgrA51X+oXbIUn0PEWY1hVWLs22gTI9tyReF5Ke8IYsuI1amttaM/xVlbu9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