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以来,中共中央加快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地方政府纷纷颁布“双碳”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行业和企业加速制定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双碳”战略已明确稳妥、有序推进总基调,强调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将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近期和中期,统筹发展与安全,要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新发展阶段,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系统研究我国煤炭资源流量、流向,深挖煤炭资源流动空间网络演变及成因,综合研判我国煤炭供给潜力和煤炭需求趋向,发挥煤炭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在编制实施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上,对能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表述也为煤炭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在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程中,囿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波动性、调峰能力弱等天然属性,能源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难度增大,仍需煤炭为新能源发展“扶上马,送一程”,这要求对煤炭资源流量、流向进行更加实时、准确的把握,对未来煤炭资源流量、流向和趋势进行更加科学的研判。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加速转变,国际能源市场稳定运行风险激增,特别是在能源价格居高难下的情况下,积极调整我国煤炭生产和进口布局,提前规制煤炭需求导向,对于更好地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也更加要求明确我国煤炭资源流量、流向及趋势。
过去,在对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中,学界充分融入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系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等相关科学理念,提出了“资源过程论”“资源的生态经济平衡论”“资源流动论”等重要理论,为国家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学界多在建模分析能源资源在不同区域、产业之间流转配置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对能源资源流动实际情况和数据掌握不足,导致对实践指导作用相对薄弱。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大数据网络已然建立,在成熟的学理基础上补充煤炭资源流量、流向基础数据,不仅能够拓展煤炭资源流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够完善能源安全保障的政策工具体系。此外,推动煤炭资源合理配置还需“跳出能源看煤炭、跳出煤炭看煤炭”,进一步深化煤炭资源流量、流向及趋势研究,重点测度煤炭资源流动效率,科学界定煤炭资源流动效率概念体系、时空演化机理特征,这将对煤炭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优化配置产生积极影响。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产生机理和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囿于资源条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选择,我国煤炭产能逐步向晋陕蒙宁新地区集中,短期内这些地区对于保障国家煤炭供应安全的责任重大,对煤炭经济的依赖程度也可能会进一步加深。20余年来,我国东北、华东等地区都曾经历过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有的比较成功,有的至今仍旧发展困难。梳理和总结这些城市在煤炭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策体系、产业发展模式等做法,并对比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晋陕蒙宁新等煤炭资源区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减轻煤炭经济依赖、推动产业多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在新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不仅面临传统煤炭转型制约,也需考虑非煤产业接续发展,还需面对新发展格局下的全新约束。因此,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