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国内地区产业转移理论

1.国内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后,成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表述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根据这一理论,还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提出在开发次序上应循东—中—西的顺序进行开发建设,即由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该理论在我国“七五”计划的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梯度战略的政策目标虽含有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但其直接指向经济效率和发挥各地优势,强调集中资金与资源实行重点发展,在地区间形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接续关系,使产业空间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郭凤典主编的《区域经济与实践》指出,在实践中,梯度转移理论的运用忽视了以下五个问题:

(1)梯度转移理论运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按什么标准对地域进行梯度分类排序。现行沿用的是将地区按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或按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用此来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过于简单的划分并不科学。因为,所谓发达、欠发达或落后都是相对概念。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也有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如鲁西地区、粤北地区。

(2)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划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忽视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划分的三个地区的经济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梯度转移理论的发展只能解决东部沿海地区和与之相邻的中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问题,然后才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问题。显然,这样的发展会导致严重的资源配置扭曲。从总体上看,不利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3)梯度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同样一个地区内,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存在广泛的互补性,两者的互动关系将长期存在,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加以利用。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内部的发展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再得到推动力,那么,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地区差距将在很长时期内进一步扩大,这将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5)从理论上看,梯度转移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梯度转移理论只注重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忽略了后者对前者在人才、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2.国内产业集群理论

在借鉴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厉以宁提出了自己对产业集群概念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例如,复旦大学博士仇保兴认为,小企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自主独立且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划分和协作的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层组织之间。芮明杰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指通过信息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生的企业和产业组织制度。

(2)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企业网络。慕继丰、吴思华、赖士葆等从企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现象。慕继丰认为,企业网络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些地理区域的集中。吴思华将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为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信赖的成员组合,成员之间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彼此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赖士葆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个体企业间所建立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也可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

(3)产业集群是相同产业在某一地区的成长现象。符正平、徐康宁、曾忠禄等都强调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成长现象。

(4)产业集群是具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的企业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集聚。王缉慈等强调产业集群内企业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群内企业才具有区域的“根植性”,才可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从这个思路出发,王缉慈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5)产业集群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社会生产系统。柳卸林和段小华在综合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的内涵概括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企业集团构成的生产或社会系统。集群内的企业有着非常活跃的创新交换过程,知识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是一个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密集区。集群通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倡导创新和创业文化。

综合上述观点,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集群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组织,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企业集群应该研究企业组织,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二是产业集群,除企业外,还存在大量的组织机构;三是企业是个体概念,而产业是整体概念;四是产业集群是一种机制,是空间的聚集和产业的关联,而企业集群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从我国的地区产业发展来看,尽管我国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迅速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传统制度的影响、文化观念的滞后、经济基础的薄弱、政策设计的偏差都对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第一,群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集聚机制。群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仇保兴,2000);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顾朝林,1999)。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一旦原有的优惠条件和生产环境发生改变,区内企业往往会发生迁移,形成所谓“松懈型”企业,从而给地方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王缉慈,2001)。

第二,产业集群内没有形成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人文关系网络是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以血缘、亲缘、同学、朋友关系为纽带相联结而成的非正式交流网络,这种关系网络隐含的核心精神是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李新春,1999)。人文关系网络的形成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促进专业分工等有积极作用,并且,由于这种关系网络是建立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他地区难以模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当地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王缉慈,2001)。人文关系网络系统的缺乏,阻碍了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与相互学习,进而制约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集群普遍面临优化升级的困境。一是国内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素质较低,科研能力弱(何云,2002)。二是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的分厂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放在母国,从而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极为有限(杨建梅、冯广森,2002)。三是制度上的障碍和组织效率的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宁愿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当地的国有企业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技术扩散,影响了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王缉慈,2001)。

第四,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不理想。由于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企业之间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交易费用高,没有形成分工细化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利用。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制度顽症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多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晰度不高,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石忆邵,2002)。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政策存在偏差,重视大企业集团而轻视中小企业集群,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在经济总量上盲目攀比,却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以致群内企业税费负担过高、融资环境差、支撑体系弱、环境污染严重等,均影响到群落型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bzhsLKvKft6hzU+zyPQpJTnVhg/xVNFPDOvPUeRfPlZsDaegYLTHUQpPUD9Vnk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