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发展趋势

1.飞地园区模式转变

一是从“单向转移”走向“双向转移”。早期飞地园区的建立主要依靠先发地区向后发地区单方向输送资金与管理,当下已有一部分飞地园区是由后发地区主动到先发地区建立的,例如浙江衢州绿海飞地(深圳)产业园、常熟(北京)创新中心等。未来,将会有更多后发地区奔赴先发地区建立产业园区,实现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双向转移”的并联循环。

二是从“工业园区”向“协同创新中心”升级。飞地园区的建立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持,而随着以楼宇创新社区为代表的新业态的出现,飞地园区的功能定位变得更为丰富,特别表现在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逆向转移”的建设中。

三是从“政府主导”向“复合主体”演变。随着飞地园区新形态的不断涌现,飞地治理的模式越来越走向市场化与专业化,从政府主导、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管委会与企业共同管理,到发达地区专业企业托管运营,再到专业园中园营造,飞地园区的管理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化、专业化、市场化新特点。

2.反向飞地兴起

随着飞地经济的发展,反向飞地的模式也越来越普遍,这种以科创为主题的飞地园区为欠发达地区在发达地区吸引资源提供便捷。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形成了在科创核心城市建设反向飞地的浪潮,这种反向飞地主要建设离岸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等载体,正在成为非科创核心城市破解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与人才招引留用难题的有力抓手。目前已出现了一批离岸创新中心开发运营的专业运营商。

不同于传统的飞地园区,反向飞地属于逆向而行,由科创欠发达地区在科创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利用当地科创资源筛选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

反向飞地是设在国内科创核心城市的离岸创新中心,与早期设在海外的离岸孵化器功能相似,主要链接当地的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落地,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升级。反向飞地的核心特点是“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主要评判标准是发展孵化、储备项目以及企业落地率。

从全国反向飞地设置来看,上海、北京、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反向飞地最集中的城市和区域,例如无锡在上海设立9个飞地、在北京设立9个飞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13个飞地。科研资源密集的武汉、西安、杭州等城市,也成为反向飞地的主要目标地,目前杭州由各地设立的反向飞地数量超过35个。

(1)反向飞地的典型城市——上海

反向飞地的选择与全国性的产业转移路线密切相关,有城市群内部的圈层式转移、有不同城市群间的跨区域转移,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反向飞地选址模式。在城市群内部的圈层式转移占主导的情况下,外围城市首选在城市群核心城市设立反向飞地。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化发展,反向飞地建设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的重要方式,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设立反向飞地的首选地。随着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地位不断凸显,重大科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质科创要素资源不断集聚,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倾向于在上海设立反向飞地,享受上海的科创效应红利。下面介绍几个长三角城市在上海设立的离岸创新中心。

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嘉善县政府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设立创新中心,总面积1.7万平方米,主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疗、节能环保领域。

慈溪(上海)反向飞地:慈溪市政府牵头在上海市闵行区设立反向飞地,重点聚焦新材料、金融服务、生命健康、航空通用、智能家电等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

锡山(上海)离岸创新中心: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签订园区共建协议,目标对接上海更多的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项目。

德国中小企业(太仓)孵化中心:太仓市在上海德国中心设立德国中小企业(太仓)孵化中心,借助上海国际平台优势,推动太仓招商服务前移,招引更多德国项目落户太仓。

宣城(上海)科创中心:由宣城市政府与松江区人民政府合作,选址临港松江园区创智一期,总建筑面积10920平方米,聚焦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产业领域。

(2)反向飞地的运营模式

反向飞地项目一般采用“飞地孵化、本地转化、资本先行、政府支持”的模式,针对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和创新环节,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提前锁定优质科创团队资源,引导科创团队入驻离岸创新中心,并为其提供创新孵化服务,待团队的核心技术研发成熟后,地方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市场、生产空间等支持条件,吸引科创团队的核心成果在本地转化、量产。

从运营模式看,反向飞地项目主要采用两种运营模式:一是有政府平台公司直接派驻团队自主运营;二是委托专业的招商运营机构进行运营。以无锡设在深圳的反向飞地为例,目前无锡在深圳建设了九大反向飞地,分布于南山、宝安和龙华区等核心区域,大部分反向飞地采取了与专业机构合作的运营模式。

(3)无锡在深圳的部分反向飞地

从功能载体看,反向飞地主要建设离岸孵化器、离岸创新中心,不需要多大的物业空间,一般几千平方米就能满足需求。比如,无锡惠山(深圳)创新中心设在深圳蛇口核心区域太子湾商务广场,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提供18个独立办公室,2个开敞办公区,共199个工位,包括独立办公区、共享办公区、会议室、路演厅,以及1000平方米的露台休闲区等。

从科创模式看,反向飞地基本遵循“基金+活动+孵化”的科创经济范式,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推动投资招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落地;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路演等活动,加速与当地科创资源的沟通和链接,不断集聚创业团队和科创项目。

案例链接:丽水经开区的上海反向飞地。丽水经开区在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及张江药谷的核心区建设“反向飞地”,总占地面积约18亩,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反向飞地成立以来,累计引进上海产业项目112个、总投资269亿元,引进天境生物、泽璟制药、德琪医药、迈威生物等6家企业,形成了“研发在沪、生产基地在丽、销售总部在丽”的新模式。

依托反向飞地,丽水经开区加强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包括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美国陶氏化学等,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精准对接前沿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兴产业。项目孵化成功后到丽水建设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形成“孵化—加速—研发—中试—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

依托“沪丽通”平台,提供城市宣传、园区入驻、政策解读、人才申报、产业服务、商事服务等服务,将公共服务办理延伸至上海飞地,为入驻企业打通产业培育及线上办事的各流程,满足飞地企业与丽水当地之间的政企互动、产业链接、资源共享等产业服务需求。

(4)反向飞地的专业运营商

第一类是原来做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的平台和机构,核心城市的主要高校院所都设有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如科易网。科易网智服(云)飞地借助城市网点空间,为地方政府提供异地科技招引和创新服务,采用“1+N”的建设模式,以1个城市为“中心飞地”,以多城市为“云飞地”,形成网络化的科技招引和创新服务体系。典型案例如深圳—洛阳反向飞地。

第二类是以做科创企业培育和创新资源整合的科创服务企业,如太库科技参与建立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邦程科技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打造“科创产业飞地平台”,低成本、高效率对接一线科创资源,打造面向国内外的产业政策展示的窗口、人才引入和产业招商的平台、科创产业培育发展的基地。

第三类是产业地产商拓展反向飞地业务,如天安数码城参与的江阴高新区(深圳)科创孵化器、浙大网新飞地科技、启迪控股的启迪之星孵化器等。近两年启迪之星飞地孵化模式快速推广,枣庄、抚顺、宜昌、安吉、奎屯等地在启迪之星北京、上海、深圳等基地挂牌“飞地孵化创新工作站”,构建起飞地孵化和跨区域招商网络。随着反向飞地模式的不断演进,已呈现出特色化、专业化、集成化的发展特征,专业运营商将成为反向飞地运营的主导力量,特色化布局将有助于强化科创项目的孵化转化。

(5)反向飞地的趋势

随着科创飞地模式的不断发展,在目前特色化、专业化、体系化的基础上将向集成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方向演进。即飞地功能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协同发展,飞地的建设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由一个点突破向网络状布局演化。

集成化趋势。科创飞地不仅是人才项目招引,而且是在飞地城市建设展示中心、服务中心、交流中心、双创活动中心,集城市营商环境、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政策解读、投资成本、人才申报、产业服务及商事服务等于一体,将飞出地的优质公共服务延伸到飞地所在城市园区,为入驻企业、创业团队、有意向合作的专家技术人才提供类飞出地的服务,打通两地之间产业链对接、要素流动、招商推介及线上办事的各项流程,满足飞地企业在人才吸引、政务服务、资源链接、平台共享等方面服务的需求。

市场化趋势。当前科创飞地主要由政府和政府平台公司主导,在快速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成本高、运营效率不高以及园区运营效益不高等问题。市场主导,政府多部门协作,社会组织、企业及专业机构多方参与的模式日益受到关注,此时,政府不再是运动员,而是裁判员,只是通过政策来培育引导,依靠市场投资者开发建设,形成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市场主体牵头、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奖励和补助上,比如鼓励科创飞地加大人才引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培育等。政府制定相关标准进行考核,根据科创飞地的招才引智成果予以奖励。比如,打造离岸孵化中心以吸引创业团队入驻,完全可以设在既有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中,采用绩效奖励的模式给予运营机构房租补贴,同步给予创业团队享受建设主体单位的人才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低成本、高效率地集聚飞地科技创新资源,减轻财政压力,提升本地创新创业能力和活力,是科创飞地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网络化趋势。一般而言,一线城市的产业和人才往往集聚在不同的区域,固定地点的飞地选址已难以满足要求,建设“1+N”模式的“服务中心+虚拟飞地+多点运作”的网络化科创飞地将成为新趋势。服务中心兼具服务和展示功能。虚拟飞地选择与本地的产业、人才、项目相匹配的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人才服务公司等作为飞地承载单位,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来保持联络和交流。多点运作是指依据本地的技术、项目、人才、产业需求采用少量基础工作经费加重金奖励的模式,建立与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科研院所、社会人才服务机构和特色产业园区等单位的飞地联合协同机制,通过常态化合作方式向飞地建设主体输送产业化项目、技术、人才、创业团队,将飞地所在城市资源优势和建设主体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双招双引”落到实处。 tB5nWVAdyyzxK4cUTb0fD1485zG9vKkm60Kn94/CchVw5BjiV/PRlVR10DzUdm5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