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汉和东汉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上说,没有什么显著的分别;不过在旧文学家说起来,总说西汉和东汉不同。所以不同之点,是西汉文比较的朴质浑厚,东汉就不然了。旧说以为是时代的关系,在我说,和时代固然有关,和地理也有关。因为那时候的文学者,都集中于国都,所以都城就成了文学的中心点,西汉都长安,风土较厚,东汉都洛阳,风土较薄,这一点和文学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忽略过。
(2)今传《孔雀东南飞》一诗为中国著名的长篇纪事诗。旧说以为东汉末建安时候的作品, 《玉台新咏》卷一。 但经近人考证,以为是南北朝时候的作品。第一个理由是在印度文学输入中国以前,不会产生这样长的作品。第二个理由是中间有“青庐”“龙子幡”等字,是南北朝时候的风俗。但是立在反对方面的人又说第一个理由不很充分,况且照这样说,又不得不牵涉《离骚》了。第二个理由可以驳。因为这种民歌,口头传授不知经过多少增删改变,某一个时代通行的字,都是在某一个时代增加修改的,不能说那作品的本身就产生于某一个时代。照我说,两方面的话都有可研究的价值。所以这个问题暂时认为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3)西汉末年的扬雄很喜欢作仿古的文章。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此种仿古不但它自身无价值,而且贻害后人。唐代韩愈很佩服扬雄,唐以后的人又很佩服韩愈,所以扬雄影响于后世文学界很大。模仿的风气在中国很盛,虽然还有别的原因,但和扬雄有很大的关系。
(4)佛经的输入,和中国文学有极大的关系。一般人说始于汉明帝时,当时曾译佛经一部,名《四十二章经》,流传到现在,为中国最早的一部佛经。不过据我所考,佛教输入中国,是在周、秦时,就是《隋书·经籍志》也说:“或云久已流布,遭秦之世,所以湮灭。”故东汉时才输入中国之说不能确信。
(5)自曹丕论文,以七子并称,于是就有“建安七子”的名称,而自此以后跟着他的很多,便成了文学界的一种风气。如晋代的“竹林七贤”“二陆、三张、两潘、一左”,唐代的“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宋代的“三苏”“苏门四君子”,清代的“江左三大家”“岭南三大家”等,不可胜数。 这里是专就文学一方面讲,和文学无关的,如殷有“三仁”,周有“八士”,这种称谓早已有了。
(6)西汉末年,刘向校书于天禄阁,随书撰述提要,后来汇集成书,称为《别录》, 据《三辅黄图》及《广宏明集》引《七录》序。 刘歆继刘向作《七略》,分书籍为六类:一六艺略;二诸子略;三诗赋略;四兵书略;五术数略;六方技略。首有集略,性质等于总论,并六类共称为《七略》。《别录》为提要之始,《七略》为图书分类及目录之始。这虽不是文学作品,但和文学有关,故附带说几句。
(7)汉末孙炎创切音,魏李登作《声类》,为音韵学的开端。音韵虽然是独立的学问,但和文学有连带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的文学和音韵的关系更深。
(8)西汉末刘向集《离骚》《九歌》诸辞赋,并及汉人贾谊、东方朔等作品,合为一编,就是今日通行的《楚辞》。东汉王逸把它加注,北宋洪兴祖又补注,为最古的注本,《楚辞》是《诗经》以后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此外伏胜、毛亨、毛苌传经,马融、郑玄注经,都和文学关系不深。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王充的《论衡》、徐幹的《中论》,虽然是一代名著,但和文学的关系也不深。又有许慎的《说文解字》,扬雄的《方言》,一个是文字学上重要的书,一个是语言学上重要的书,皆非文学。关于这些这里概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