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对自身及所处的世界知之甚少,往往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人们困惑自己是谁,对自身缺乏基本的了解使人们难以驱散蒙昧,始终生活在混沌中;人们疑惑自己从哪里来,不知来处使人们仿佛无根的浮萍,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人们叩问自己要到哪里去,不知去处使人们无法确定前方是否潜藏着毒蛇猛兽,从而畏葸不前;人们迷惑自己为何而来、为谁而存在,对存在意义和目的的不确定使人们难以掌控生活的方向……
正是源于人们天然的好奇心、需求和信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为了什么”成为人们永恒探讨的问题,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成为揭示人与世界奥秘的必要前提。
更多地认识人与世界,不仅能满足人们天然的好奇心、使人感到愉悦,更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充实人们的内心,指引人们更深刻地洞察人性、文化与社会,更好地生存于世乃至顺应规律改造世界。
人类是地球亿万年演变中孕育的独特生命群体,是空间信息、物理信息和幻影信息的结合体,联通空间世界、物理世界与幻影世界。
人从空间世界而来,承载着空间世界的灵性信息和物性信息,如心灵感悟到、思想触及的某些超凡脱俗的信息通常为灵性信息,各种先于物理实体而存在的状态或规律并最终可用抽象化形式进行描述的信息则是物性信息。
人的物理形态由物性信息转化而成,在物理形态出现后物理信息也随之形成,如人的身高、肤质等均为物理信息。各种物理信息可在人们的大脑中重新组合并转化出幻影信息,元宇宙、数据空间、电影和电视影像等均为人类创造的幻影信息。
人类,既能心怀天地,致力于感应天地,体悟空间世界之灵性与物性;亦能情系万物,与万物为一体,和谐共存于物理世界;亦能激荡脑力,思及万象,创造幻影世界的各色存在。
人,从空间世界到物理世界中来。空间世界的灵性信息赋予人类作为生物的灵性与慧根,其物性信息则为人类赋予智能、转化出躯体。智慧相融、灵与肉相结合,人类才得以生活于物理世界。
空间世界蕴含着人类的万千信息,包罗人类在物理世界体验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即将体验之信息,为人类提供诸多可能性。
每个人在物理世界中生活数十载,终将走到个人生命的尽头,躯体、思想与灵魂便各有归宿。
从物性信息转化而来的人之躯体,将留于物理世界,尽归尘土。
人的思想为大脑产生的意识成果,这些思想脱离创造它的物理实体,便成为幻影生命。即便斯人已去,人们在世间(物理世界)曾留下的痕迹、创造的数字形象等也能借助其他物理实体长久地留存下来,人的生命便在幻影世界得到呈现。
人的灵性与物性本源自空间世界,潜心修行悟道、打通物理世界与空间世界通信通道之人的灵魂,将重归空间世界。而未能打通两个世界通信通道之人的灵魂离开躯体后,便成为游魂,在人们离世前期流连人间;其后游离在物理世界和空间世界之间,可能与灵性信息重新结合回到空间世界或与物理实体重新结合回到物理世界。
人类这一独特的生命体,来此世界一趟,所求为何?
空间世界涵盖物理世界未发将发乃至已经发生的一切信息,在接收到空间世界的点点灵性和物性之人的启发与引导下,人们深感空间世界充满无尽玄妙。空间世界囊括物理世界的万象,人们对空间世界的探求,便是心怀万象,此为无私之大公,即“利公”。
利公之心体现为对道、德、仁、义、信(包括礼和智)的追求。人之求道,正是欲探究自然之法,不断趋近空间世界。自然万法,有所感已是难得,感而后能有所悟更是不易,悟之且能道出则是万幸。大道之下,为德。人之求德,正是欲获悉对道的正确诠释,趋近于道。德之下,为仁。人之求仁,即兼爱众生,庇护众生。仁之下,为义。人之求义
,是严格律己以满足众生的需求,奉行善和美的原则。义之下,为信。人之求信,需有礼和智从旁相协,“礼”使众生感受到传递出的尊重信息,“智”是对“礼”的信息把关,最终才能让众生体察此人之心诚,相信此人言必信、行必果。
道、德、仁、义、信层层转化,等而下之,人的灵性与物性也随着利公需求向下层转化而日衰,物理属性则日益增强,如人具有与他人发生联系的社会属性、获取物质资源的生物属性等。物理属性日益增强的人们活跃于物理世界和幻影世界,人们所行之事逐渐有了更为明确的对象与范围:抒发人之纯粹情感,意在利他,不以己之发展而损他人之利;情之下,人亦有欲,意在利己;在人内心的追求之外,也有人本能的驱动,以使自己得以生存且物理上获得舒适,产生物质需要。
人之所求者,谓之“需求”,包含如上所述的利公、利他、利己之需求(可分别称为“利公心”“利他心”“利己心”)和躯体的物质需求等,指引人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追求。
需求、思想、行为构成“人性”。人之活动,感悟于内心,思索于大脑,见之于躯体。内心、大脑、躯体各有所需,共同构成人之整体需求。融灵性、物性、物理与幻影属性于一体的人类,自然而生利公、利他、利己及物质需求,此四类需求构成人性的内核。人之思想则集合于大脑,从而指导人的行为。
人性,乃一整体,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人性物联网
于人而言,内心(亦称作“本心”)乃用户平台,内心所向成为人的最高指引。内心具有利公、利他、利己之需求,为大脑提供天地之道(源于利公追求)、友爱他人的善意(源于利他追求)、自尊自爱的信念(源于利己追求)等资源,制定自身的行事理念和准则。其中,内心的利公需求越强烈,越致力于探究物理世界与空间世界的关联与奥秘,通常便更容易联通物理世界与空间世界。
大脑乃人的管理平台,其职能为:服务于内心,遵循内心的指示,管理和控制人的行为,以使内心所求得到实现;管控整个人性物联网的运行,以使人协调一致、良性发展。但大脑自身具有生理(如休息需求、物质享受需求)、心理(如情感需求,偏爱或抗拒某些人和事物)、精神(如获得认同、发展等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的诸多需求,与内心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以致内心之所想与大脑之所控不一致。大脑需不断领悟,与内心互通,达成一致的需求与目标,从而进行自我约束、教化和引导,方能真正发挥管理职能。
人之体乃对象平台,其职能为响应内心,实施行为,对外界进行感知和控制,同时使自身的物理状态更舒适,即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等。对象平台受生物本能驱动,如其吃饱穿暖的物质和生理需求、满足能使自身愉悦的兴趣之心理需求,这些也是人自然所生发之“心”,此“心”相较于内心而言可称为“物心”,本为自然状态、无善恶之别;而当其与内心的需求、大脑的需求或他人之需求和利益相冲突时,则显现善恶(通常彰显为恶),需要管控。故人体一般受控于管理平台,执行管理平台传达的指令:在大脑支持其需求时,适度追求人体需求的满足;在大脑不支持其需求时,约束自身,调整行为。
人的内心、大脑、躯体均可对自身与外界所组成的各种信息源进行感知,既可采用显性感知方式(如人体所进行的物理感知),也可采用隐性感知方式(如大脑所进行的物性感知、内心所进行的灵性感知),从而在整个人性物联网体系中进行显性信息运行、隐性信息运行或两者交互的信息运行。完整的信息感知过程贯通人的躯体、大脑和内心,由大脑充当人的数据库进行多样化的信息处理;但信息不通过大脑、直接遵从内心而行事或遵循人体本能行事的情况也偶有发生,使人表现出与平时不太一样的心性。
人之内心、大脑、躯体的需求不断交互,构成复杂的人性,使人们表现出个体差异,彰显世界的复杂多元。
人类个体的灵性、物性、物理属性与幻影属性,驱动人们相互交往和依存,在相互关怀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安全感与成就感,在生活必需品的交换中改善生存与生活质量,从而逐渐聚集形成人群。
人群基于共同需求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从而形成文化。文化,即人们的共同需求与实现需求的方式、方法及其文字化表现的总和。为实现需求,人们须对其进行感知与控制,对其宏观实践形式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需求的实现方式”,其乃需求的自然延伸。实现方式之下,是人们为了实现需求所采取的更具象的行为模式、技巧、手段等,即需求实现方式的具体化——称为“需求的实现方法”。将人类群体的活动(表达需求、选择需求的实现方式和实现方法等)与自然万物或其他要素相关联,以文字、符号、图画、影像等代码形式使之具有意义、变得可存储和可传播的过程,称为“文字化”。此四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文化可分为群体文化和组织文化。其中,群体文化是人群自动自发形成、组织性较弱、非正式的文化。群体文化物联网的结构如图4所示,拥有共同需求的群体形成用户平台,群体中拥有代表性作用和管理授权的人员形成管理平台,受到文化影响的众多个体形成对象平台。
图4 群体文化物联网
组织文化是人群的共同需求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形成的体系化更强、形式更多样、对组织内人群约束力更强的文化。组织文化物联网的结构如图5所示,拥有组织发展所需资源、提出主导性需求的人员或机构形成该文化物联网的用户平台(称作“组织文化的主导者”),由用户平台授权对文化进行管理的主体(称作“组织文化的管理者”)形成管理平台,受到文化影响的组织成员形成对象平台。
图5 组织文化物联网
社会,形成于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人们基于一定的需求和文化进行互动,建立合作、交换、竞争等多种社会联系。
社会是众多个体广泛联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一个巨大的物联网,其结构如图6所示。在社会这一物联网中,社会的主导者为用户平台,社会的管理者为管理平台,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或组织为对象平台。
社会由主导者、管理者、对象三类主体共同构成,是各主体需求的综合体现,亦是主导者需求的集中体现。
图6 社会物联网
社会的主导者,拥有其他主体所需的资源,凭借资源拥有对其他主体的影响力、话语权或支配权,受到其他主体的支持和拥戴。社会主导者所拥有的共同需求往往构成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社会制度、规范在此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和运行,社会活动依照这些共建共享的文化、在文化的指导下建立的制度与规范等开展。
社会的管理者为主导者(用户)授权的管理主体,可以是用户中的某些代表或用户代表所选任的人员。管理者依照主导者的意愿管理社会,依据社会主导性文化、在文化的指导下建立的制度与规范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和谐运行。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或组织是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从用户平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接受管理平台的管理,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在服务于用户平台的同时也服务于自身,满足自身的需求。每个个体或组织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借助更多元的活动形式,满足自身与用户平台日趋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社会物联网不断发展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