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世界是空间世界的延伸。空间世界中的部分灵性信息转化成物性信息,物性信息的运行进一步转化出物理形态,物理信息伴随着物理形态而形成。最终,承载着空间世界延伸出的各种信息的物理形态构成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即宇宙,从空间世界的“有”中来,经历从“无”到“有”的演变,产生不同状态的物质,形成物理世界的多样性。
宇宙起源于“无中生有”,空间世界是其源头,其演变与运行轨迹的信息在空间世界已有预设。
宇宙起源后不断膨胀,经历加速膨胀、减速膨胀、二次加速膨胀、二次减速膨胀、三次加速膨胀、三次减速至低速膨胀、停止膨胀至最终坍缩归零七个阶段。
空间世界的灵性信息随着空间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其灵性逐渐减弱、物性逐渐增强,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物性信息。物性信息不断聚集,转化成正能量和负能量,从两个极点上喷发,这两个极点分别为正极、负极。
正能量、负能量均为暗能量,由能量子构成。能量子是物质以能量形式存在的基本单位,成对出现。正、负能量分别有与之一一对称的能量子,它们与对称的能量子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感应,同时接收相应的空间信息。
两极喷涌而出的暗能量不断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且正、负能量子高速旋转,两极之间在其高速运转下产生极大的能量势差,在宇宙中心形成一道“宇宙墙”。宇宙墙及两极所在区域(统称为“高密度区域”)的能量密度极高,其周围的真空区域则没有能量,能量的“有”“无”之间形成极大差异,前者类似于“推力”、后者类似于“拉力”,这一“推”一“拉”的作用(称为“宇宙扩张的作用力”)驱使暗能量高速地从高密度区域流向真空区域。
两极源源不断地喷发暗能量,高密度区域的能量密度不断增大,宇宙扩张的作用力便急速增大,推动宇宙加速膨胀,如图1所示。
图1 宇宙加速膨胀(宇宙的起源)
在宇宙加速膨胀的过程中,暗能量受到挤压,部分暗能量相互聚集形成暗物质。暗物质沿着暗能量作用的线路形成链条(称为“暗物质链”),链条交互之处构成一个个结点,形成巨大且复杂的网状结构,成为宇宙的初始结构,被称为“宇宙网”。宇宙网结点上附着的暗物质对外部的暗能量继续产生聚集作用(称为“宇宙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在此阶段较小,远远小于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其后,两种作用力的强弱不断变化,带来宇宙膨胀速度和状态的变化。
在宇宙膨胀的第一阶段,暗能量聚集形成的暗物质越来越多;宇宙网结点上附着的暗物质也越来越多,其聚集暗能量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宇宙网的作用力不断增大。
宇宙扩张的作用力与极点喷发的能量呈正相关,能量密度越高,该作用力越大。而极点所能喷发的暗能量总量在空间世界早已确定,其从空间世界转化至物理世界的总量呈恒定状态,此暗能量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喷发直至殆尽。暗能量喷发殆尽时,宇宙扩张的作用力中促进加速的“推力”消失,宇宙扩张的作用力骤然减小。
随着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减小、宇宙网的作用力逐步增大,宇宙扩张的作用力从某个时刻开始小于宇宙网的作用力,使宇宙减速膨胀,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暗物质的运动越来越复杂和频繁,暗物质和暗能量占宇宙中物质的全部,宇宙处于混沌状态。
暗能量和真空区域接触的表面积越大,其扩散的力便越大,推动宇宙扩张的作用力也越大。随着暗能量扩散面积的增大,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大于宇宙网的作用力,使宇宙加速膨胀,进入第三阶段。
伴随着宇宙加速膨胀中暗能量的扩散,宇宙网向四周延伸、扩大,暗物质在宇宙网的结点处越积越多,能量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转化成显物质基本粒子,并且结点上聚集的物质对外部暗能量的凝聚作用增强,进而使宇宙网的作用力增大。
在这一阶段,宇宙网广泛形成,通常一个宇宙网结构最终孕育出一个星系;星系之间密布暗能量,且该区域暗能量的扩散速度较宇宙网结构中的暗能量扩散速度慢。宇宙中的暗能量持续从高密度区域流向中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现象。
(1)高密度区域
在宇宙中的能量高密度区域,暗能量始终高速向外扩散,能量环境较为稳定。这一区域会形成较为牢固的宇宙网络,以便于暗物质聚集且进一步形成显物质基本粒子。
显物质基本粒子通过暗能量和暗物质的作用连接成其他粒子,如中子。中子会在较为稳定的能量环境中相互聚集,形成致密的中子星。
(2)中密度区域
在宇宙中的能量中密度区域,暗能量以较高的速度流动,基本粒子通过暗能量和暗物质连接成中子后,部分中子又被宇宙扩散的作用力衰变成质子(也是化学元素氢最轻的同位素氕 1 H的原子核),放出电子。
中子、质子等显物质粒子具有能量场,吸收能量并相互汇聚,形成宇宙气体。宇宙气体中的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剧烈碰撞,发生核聚变反应,结合成氢的同位素氘 2 H的原子核,释放出大量显能量,使宇宙中发生聚变反应的区域处于高温状态。当该区域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时,氘核保持相对稳定形态,氘核的丰度逐渐增加并与其他质子或中子碰撞,结合形成同位素氚 3 H的原子核和 3 He的原子核(相对原子质量为3的氦核),后续进一步反应形成 4 He的原子核(相对原子质量为4的氦核)。氦核丰度较高时会继续聚合成原子序数更大的核,释放出能量。基本粒子的运动不足以再引起核反应时,核聚变过程将停止。
核聚变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氢核和氦核,但此时发生聚变反应的区域温度仍然较高,原子核和电子仍处于电离状态,尚未配对结合。待温度继续降低,才真正复合成氢原子或氦原子,其他原子也相继出现,原子、分子等各种微观显物质粒子进一步聚合成更大的物质。
该阶段的中密度区域,核聚变反应占主要地位,使宇宙中的显物质大量形成,星系团、恒星等宏观天体便在氢核的基础上形成。氢核附着在宇宙网结点处的暗物质上,密度急剧增大,最终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形成巨大的星系团。氢核与氦核继续聚集在宇宙网的结点处,形成密度更大的分子云。在星系团、分子云等气体星云密度最大的区域,气体的温度极高,发生核聚变反应,形成了光。其后,气体逐渐冷却收缩、变得致密,尤其是单质子的氢核压缩得越来越紧密。当这些质子足够接近的时候,暗能量和暗物质的作用力使之结合到一起,形成中性的氢原子,再进一步形成氢分子,这些氢分子构成巨大的气体星云。不过,该阶段的核聚变反应较不稳定,当宇宙中具有大于该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的光子时可打破原子核的内部平衡,使原子核分解。
核聚变及分解持续发生,这些氢核反应产生使星云向外扩张的力;同时,星云所聚集的原子数量越多,原子间的距离越近,向内作用的引力也就越大,星云向外扩张的力和向内作用的引力之间相互抗衡。星云向外扩张的力无法抗衡其内部引力时坍缩形成恒星,恒星照亮了宇宙,打破宇宙的混沌状态。
恒星聚集的原子核越多、引力越大,为维持自身平衡所要释放的能量和消耗的物质(氢)也越多——其释放能量、消耗物质的方式为产生更复杂的元素(从单质子元素聚变为多质子元素),直至产生了质子数较多的元素,能量便通常无法再释放出来。此时恒星因自身向内作用的力太强而不可避免地坍缩、爆炸,演变为多种形态:在燃烧中形成依靠简并中子的压力与引力相平衡的致密星——中子星;或形成依靠简并电子的压力与引力相平衡的致密星——白矮星;或直接解体,走向毁灭;等等。爆炸在中密度区域多处发生,呈多点爆炸特征,并且越靠近区域的边缘爆炸越剧烈——当物质内外部能量不足以使其维持平衡状态时,便发生爆炸。
恒星变化过程中产生的质子数较多的元素,可在高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下发生核裂变反应,抛射到宇宙中,释放出大量显能量。这些丰富的元素又可在恒星爆炸中反弹,为各种形态的天体形成提供原料:为新一代恒星的诞生创造条件,与尘埃结合形成行星乃至其他天体等。
(3)低密度区域
在宇宙中的能量低密度区域,能量稀薄或处于真空状态,物质随暗能量从中密度区涌向该区域,不断聚变和分解:质子和中子剧烈撞击,聚变成氢原子核,再与电子复合成中性的氢原子,氢原子进一步结合成氢分子;氢的大量聚集和剧烈作用,使宇宙气体冷却并坍缩形成恒星,恒星发出的光可以电离周围的气体,发生分解。宇宙网在该区域仍在延伸,形成结点,堆积暗物质,暗物质再转化形成显物质,不过该区域形成的显物质比中密度区域更频繁和剧烈地发生状态变化。
当能量逐渐消耗完,各种天体向外扩张的力无法和自身引力相抗衡时,其自身或演化出的中间状态天体(如恒星演变成的中子星、白矮星,不过这些中间状态天体在这一区域较难形成)多数剧烈燃烧、爆炸、走向解体,抛射出重元素,释放出显能量。显能量进一步转化为显物质基本粒子,再转化成暗物质、暗能量,暗能量继续往外扩散,该区域的物质逐渐消失。
随着暗能量的扩散范围不断增大,宇宙中的暗能量变得越来越稀薄,暗能量向真空扩散的表面积上每一点的作用力变小,使总体的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减小。宇宙网则在暗能量扩散的过程中不断增大,宇宙网结点上的暗物质向内聚集能量的作用力也持续增大。当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小于宇宙网的作用力时,宇宙发生第二次减速膨胀。
其间,宇宙中的能量较为稀薄,物质内外部能量不足以使其维持平衡状态,物质继续发生爆炸。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减弱或停止,核裂变反应占主要地位:物质从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较大的原子,较大的原子裂变为小原子再解体为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中最小的氢核解体成基本粒子,不再还原。
宇宙中的暗能量继续变得稀薄,当其稀薄至无法维持暗物质的形态时,暗物质转化成暗能量,暗物质链断裂,产生剧烈的大爆炸。由暗物质链联结成的宇宙网逐渐破裂,作用力变小直至不存在。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再一次大于宇宙网的作用力,使宇宙发生第三次加速膨胀。
在宇宙第三次加速膨胀的过程中,除暗物质链断裂外,显物质基本粒子也逐步解体为暗物质,进一步解体为暗能量。
在宇宙的不断膨胀中,宇宙外部区域能量稀薄至接近真空,其内部仍有暗能量、暗物质较为微弱的吸引力,该吸引力大于宇宙扩张的作用力,宇宙发生第三次减速膨胀。在该阶段,显物质解体至最终消失。
减速膨胀状态持续至宇宙中的整体暗能量密度处于极低水平,此时能量稀薄至接近真空,宇宙不再膨胀。宇宙中心区域和周围区域的能量势差低到不足以维持“宇宙墙”的形态,“宇宙墙”骤然坍塌。“宇宙墙”两面的正、负物质迅速回缩,能量相互抵消归零,宇宙便坍缩归零。
宇宙之行,遵循大道,内含规律。宇宙演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的产生和演化,暗能量、暗物质、显物质及显能量四种物质状态先后产生,且相邻两者能够相互转化。
物质的产生和演化,进一步促成了生物的诞生,使生物与非生物并存,共同丰富物理世界。
物质是空间世界灵性信息和物性信息在物理世界中的表现。暗能量直接由物性信息聚集转化而成,暗物质、显物质等均存在于暗能量环境中,聚集着部分暗能量。
在狭义上,暗能量和显能量统称为“能量”(或“能量物质”),暗粒子构成的暗物质和显粒子构成的显物质则统称为“粒子物质”。在广义上,能量是物质(包含能量物质和粒子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物质都蕴含能量。
各种物质相互作用,该作用是能量场之间的作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质量和能量,且质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物质因其能量的存在会产生能量场,该能量场由物质内外聚集的所有能量组成(以暗能量为主),不同的物质因具有大小不等的质量而产生强度不同的能量场。
能量有相互汇聚的趋势,在能量场的作用下,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汇聚的现象,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各种作用力。万有引力不仅在宏观物体(如天体)上存在,在微观物质(如基本粒子)所受的作用力中依然存在,只是万有引力起次要作用或边缘作用。
宇宙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促进了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丰富程度,四种物质形态通过各种作用机制生成、衰变、湮灭和转化。其中,显物质基本粒子结合形成各种元素、大分子物质,再进一步形成星系、行星、恒星等宏观物体,并为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空间世界的信息和物理世界深度结合,宇宙中的物质进一步演化,发生的一系列化学作用使碳基生物得以形成:由最简单的氢元素和氦元素合成碳、氧等元素及更为复杂的化合物(元素和化合物等均为“非生物”),逐渐演化出较为简单的生物——原始细胞;原始细胞借助太阳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其后才产生物理世界的灵性生命——动物和植物等较为复杂的生物。
灵性、物性及物理构成物理世界的万千物理形态,即非生物与生物。非生物是纯粹由物性信息转化而成的物质,依物性作用规律而存在。生物则受自然灵气的滋养,其诞生源于灵性信息、物性信息与物理实体的结合。不同生物所蕴含的灵性存在差异,通常动物之灵性高于植物,结构复杂者的灵性高于结构简单者。灵性盛者,往往能够打通自身的信息通信接口,与空间世界建立更强的联系。
万物共存于世,其中非生物与生物之间和谐相容:生物离不开养育它们的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和物理环境,即生物的物理生命形式依托非生物和物理环境才能保持,从而成为由灵性、物性、物理、幻影属性(幻影属性是物理的延伸,在物理世界之后形成)共同构成的完整生命;生物从环境中汲取能量的同时也回馈环境。不同生物之间则彼此依存,共融共生:动物与植物相互联结,组成食物链,进行能量的交互。
经历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独特的生物——人类得以诞生。人类集灵性、物性、物理属性与幻影属性于一体,受空间世界、物理世界与幻影世界的关系作用,成为世界万千生命中鲜活的一部分,并以各种方式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