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宏观思维

宏观经济分析需要宏观思维。宏观经济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由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在内的数以万计的微观经济个体,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形成。宏观经济现象,如高增长、高物价、高利率、高债务等,无不源于这些微观经济个体的活动累积。然而,将宏观经济简单地视为微观经济的线性加总,是片面且危险的。这是因为微观个体间的相互联系是复杂的、动态的且非线性的,这种联系使得宏观经济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运行规律。因此,将宏观经济简单类比为一个微观主体,如经典宏观经济教科书将宏观经济比作一个企业,并试图通过生产函数模型来解释经济增长,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需进一步探讨。相比之下,宏观思维是一种系统、全局、动态的分析方法。它要求我们跳出微观思维的线性视野,从更广的视角审视宏观经济运行。利用宏观思维分析宏观经济,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更深入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依据。

宏观思维强调系统观念。在探讨宏观经济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时,宏观思维与系统观念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以笔者编撰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手册》为例。该手册运用系统观念,从十个维度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第一维度为生产侧,观察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增长情况。第二维度为需求侧,紧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变动趋势。第三维度为收入侧,观察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利息、营业盈余等情况。前三个维度恰好对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洞察国民经济循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重要维度。第四维度为民生侧,主要跟踪就业、收入、物价等关键变量,评估经济增长是否惠及广大民众。第五维度为货币侧,观测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债务规模等变动,从货币视角审视经济运行的冷暖。第六维度为重点市场,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不仅包括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也涉及房地产、汽车等商品市场。第七维度为部门侧,聚焦居民、非金融类企业、政府、商业银行和国外部门,考察它们的投资、消费、储蓄、负债等情况。第八维度为宏观政策,关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在现代货币理论框架下,宏观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强。第九维度为国际形势环境,密切观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宏观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分析国际循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第十维度为问题侧,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涉及领域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应对难度大的热点问题,如初级产品保供稳价、乌克兰危机溢出效应、物价低位运行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上十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能够让笔者更好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脉搏。

宏观思维注重动态分析。所谓动态分析,是指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剖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彼此制约关系。这种分析考察的是时间因素的影响,将经济运行视作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来探讨。相比之下,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更多地侧重于某一瞬间的经济状态,它们抽象掉了变量的调整时间,忽略了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进。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除博弈论和蛛网模型外,大部分实例和理论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即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某一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然而,这种分析方法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分析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向居民消费价格(CPI)的成本传导时,比较静态分析的逻辑是,上游PPI涨幅的回落会带动中下游企业成本的下降,从而增加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利好中下游企业股票。从直觉上看,这种逻辑似乎合理。但实际的情况可能是,PPI和CPI运行都是由总需求(包括投资和消费)驱动的,总需求的疲软将带动PPI和CPI同时回落,即便下游企业成本是下降的,收入降幅也可能更大,最终企业利润不增反降,对相关企业的股票形成利空。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为避免陷入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狭隘视角,我们需以系统的、动态的眼光审视经济变量的运行。

宏观思维可避免合成谬误。合成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非形式逻辑谬误,常见于用微观思维审视宏观经济现象时。具体来说,就是简单地认为如果微观经济个体具有某种属性或行为,那么由这些微观个体组成的宏观整体也必然展现出相同的属性或行为。然而,这种推理忽视了微观个体在形成宏观整体时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从而得出错误的推论。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农产品的增产不增收。微观层面上,农户都希望利用先进技术让自己的农产品增产,然后卖个好价钱。但如果所有农户都这样去做,其结果是农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价格大幅下跌,农户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还要亏钱。第二个是债务收缩加剧债务风险。微观层面上,大家都是比较厌恶债务的,如果所有的债务人都勒紧裤腰带还钱,没有了货币创造和债务扩张,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就会减少,而流动性的减少会增加债务偿还本息的难度,进而加剧债务风险的暴露。就像开源节流这个成语,微观层面它是行得通的,但宏观层面不一定能行得通。如果所有的微观个体都开源节流,就像即将干涸的小溪,大伙都节流了,那到哪儿去开源呢?所以说,开源节流在微观上是一个理想的想法,实际上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为避免合成谬误,需要运用宏观思维方法,全面审视整体的行为和属性,深刻理解个体在构成整体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而非简单地将微观逻辑套用在宏观经济分析之上。 xVTLho0+2u0araw7NgkgV775qQ9dzAJhWvq8dZGdCOsuw0OmWfbtaGh+cRBHyE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