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利息率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与借入货币的比率。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利息率的概念,笔者是从债务人或成本的视角定义的,而非从债权人或收益的角度。从本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一部分,它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构成。在第四章,我们探讨了一个简化而富有思想的货币经济模型。该模型假定企业的资金完全来自商业银行的信贷,居民从商业银行的净融资为零,且所有交易均通过银行转账而不存在现金流出。由此我们得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倒过来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或资本只是一笔负债,其价值等于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或贷款。这样,给定利息率,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将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即如果商业银行新增的货币供给大于应付利息,则企业在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后还有剩余利润,从而增加其贷款和货币需求。如果商业银行新增的货币供给小于应付利息,则企业肯定亏损而无法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从而引起贷款和货币需求下降。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和企业的货币需求依赖于利息率。如果给定长期的利息率,那么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的比率在长期将是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也将是稳定的。

利息率与投资的正相关关系是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最普遍现象。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利息率和投资增速持续上升;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两者则持续回落。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是利息率的减函数,即随着利息率的上升投资将下降,所以利息率与投资是负相关的。然而,观察主要国家的经济运行数据,不难发现这个假设存在较大问题。例如,我国1991—1995年、2002—2007年利息率是上升的,同期投资和GDP增长率也是上升的,反倒是利率出现大幅下降时,投资和GDP增长率出现了回落(见图2-2)。美国情况也类似,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4—2006年和2022—2023年,高利息率伴随着高投资和高GDP增长率,而利息率大幅下降后,投资和GDP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再看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前的高增长、高投资时期,它的利息率是高的,但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即便大幅降息甚至实行零利率和负利率,投资和增长也较为乏力。这些实例表明,对于主要经济体而言,利息率上行是它经济向好的外在表现,反倒是利息率下降时,则说明经济在走弱。究其原因,利息率是由利润率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似乎只有扣除利息后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当利润率不足以覆盖利息率,企业会减少投资,导致货币需求、资本存量价值以及利息率的回落,直至回落到一个合适的水平后,企业才会考虑增加投资,推动货币需求、资本存量价值和利息率的回升。从这一角度看,利息率实际上是投资的增函数。

图2-2 我国中长期贷款利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名义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Wind。

利息率是一个重要标尺。前面分析到,利息率同时调节投资、资本存量价值和货币供求,由此把实物领域和货币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金融体系的内生货币供给。此外,利息率的变动也会影响资产价格、汇率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利息率受到政府、企业、居民、国外等部门的高度关注。为实现稳物价、稳增长、稳就业、稳金融市场等多重目标,货币当局会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控,进而引导市场利率走势。财政部门会根据利息率的走势调整其发债策略。具体而言,当利息率处于低位时,为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融资成本,倾向于扩大中长期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而当利息率处于高位时,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缓解付息压力,倾向于扩大短期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对于企业部门而言,利息率将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高于利息率成本,投资活动将趋于活跃,反之则可能缩减投资规模。居民部门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也会受到利息率的影响。关于国外部门,利息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境资本流动上。由于利息率与经济增长、货币增长率和资本存量价值往往是同向关系,内在的利息率上升意味着国内经济增长的强劲,进而吸引外部资本的流入,推动本币升值。 xVTLho0+2u0araw7NgkgV775qQ9dzAJhWvq8dZGdCOsuw0OmWfbtaGh+cRBHyE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