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提升研究站位的关键,更是面对错综复杂现实世界的有力武器。现实世界是一个多维度的交织体,融合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产业和军事力量等诸多要素。面对如此多元且复杂的局面,宏观经济分析须采取全方位、系统化的视角,要有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战略思维的核心在于“道”而非“术”,重视理论逻辑和运行机制的分析,强调前瞻性、方向性、趋势性的研判。常言道:“方向正确,事半功倍;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巴菲特也曾说过:“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在探讨当前全球经济的走势时,要深刻理解全球经济运行的规则,尤其是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循环方式。美国凭借其美元霸权地位,通过经常项目的逆差输出美元,再通过资本项目的顺差回流美元,形成了独特的美元循环机制。我国则是双轮驱动,既依赖内生的货币创造,也依赖经常项目的顺差。在研判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取向时,必须注意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就是现代货币理论的深入实践。在分析国内宏观经济走势时,要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的货币创造器功能,其深度调整将直接影响整体货币的创造、流动和分布,进而影响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的均衡,以及经济的正常循环。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入剖析至关重要。在研究当前物价低位运行时,要突破传统的“自下而上”的结构分析范式,强化“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方法。这是因为物价运行具有很强的经济周期特征,其变动受到工资、资产价值、投资等因素影响。

我国货币创造模式是双轮驱动式。经常账户顺差与内生货币创造是这一机制的核心动力。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外循环带动了内循环的良性运转。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并派生出大量广义货币。2002—2014年,我国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在特定的结售汇制度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外汇占款投放出大量基础货币,高峰时外汇占款占到基础货币投放的九成以上。即便2015年以来外汇占款稳步下降,但外循环对内循环的带动力依然是显著的。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5万亿美元,商品出口总额为3.6万亿美元,商品出口中制造业出口比重为92.65%。结合文献研究资料与国际经合组织的数据估算,我国制造业出口转成制造业增加值的转换系数约为0.8。据此推算,我国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约为2.7万亿美元(3.6万亿美元×92.65%×0.8),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这意味着我国制造的产品价值中有一半以上是通过出口实现的。在内生货币创造方面,房地产作为一个巨大的货币创造器,在国有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抵押贷款等多个环节均涉及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虽然国有土地出让会让国库吸收一定数量的存款,但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将这些资金再度投入民生与建设中,最终使房地产信贷创造出的货币转化为私人部门的存款。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3.5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为38.2万亿元),占M2的比重为17.6%。若进一步考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发行,以及地方城投依赖土地发行的债券,由房地产创造的M2比重要远高于17.6%。因此,在进行国内宏观经济分析时,需要深入理解货币的创造机制。

美元霸权的贪婪带来全球流动性膨胀。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其霸权地位赋予了美国一种独特的金融特权。这种特权让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币向全球大肆举债的国家,而不必过多在意外部对其财政稳健性的担忧。得益于美联储货币发行的支撑,美国政府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行国债。同时,美国商业银行系统也得以在宽松的金融环境下,向国内企业和个人提供大量信贷支持。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和个人不靠储蓄而靠举债便可消费全球的产品和服务。为巩固其霸权地位,美国金融体系通过创新将大量债务资产证券化。这种证券化债务资产作为公共品,随后被输送到全球各地。通过这种方式,美国成功将债务风险转嫁给了全球投资者,同时回收了因经常项目逆差而输出的美元。如此循环,数十年积累下来,美国背负了巨额外债,其证券化债务资产也带来了全球流动性膨胀问题,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的不稳定。

美元的国际循环模式决定了其危机处理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元的国际循环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主要体现为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再通过资本项目顺差回流美元。这种独特的设计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利益,即所谓的“美元特权”。这一体系对维护美国经济稳定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因此美国有非常强的内在维护动力。面对美元危机,美国往往采取直接而迅速的措施来应对。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为缓解流动性危机,美联储迅速实施“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向市场注入健康的流动性,短期内稳定了金融市场。随后,美联储再通过中长期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政策、宏观政策甚至地缘政治冲突,来进一步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国际循环的持续进行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膨胀,这为未来的美元危机和全球流动性动荡埋下了隐患。因此,只要美国不改变当前的国际循环模式,全球流动性膨胀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这一膨胀还将受到美元周期的波动影响。

美联储对美元的掌控力日益增强。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以及世纪疫情的考验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日趋成熟和清晰,对美元的控制力亦随之强化。当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理论。该理论倡导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注重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并对通胀保持较高容忍度。相较于金融危机前主要依赖利率渠道进行调控,新的框架下,美联储可以同时控制货币的量和价,量化宽松的巨大空间被打开。未来在应对美元危机时,美联储极可能继续扩表和超发货币。尽管这可能让美元面临较大贬值压力,但凭借高于他国的利率水平、陡峭形态的利率曲线以及全球储备货币,美联储是有能力稳住美元的。此外,美联储通过构建央行货币互换和回购便利工具等机制,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货币互换网络,这一网络有助于缓解海外美元的流动性危机。在此过程中,美联储实质上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历次的货币互换中,美联储倾向于选择与其经济、贸易、金融、军事关系密切的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中,巴西和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也获得了与美联储建立货币互换协议的机会。回购便利工具的设立,为外国央行和国际机构提供了在不直接卖出美国国债的情况下获取美元的渠道,有效减轻了危机中美国国债的抛售压力。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美联储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为其在维护美元霸权地位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l4Aj1UBq+E4NkzJNVJNFCHHkRIDCMR+tsm9IMLEfXmIQVDQLuPnZ9pNkjV8PH+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