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衡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运行的特点是长期稳定,短期波动。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者常常需要剥离短期的波动因素,以期发现长期稳定的内在规律。20世纪50—6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卡尔多基于美国和英国的长期统计资料,提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程式化事实。这些程式化事实的核心观点在于,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的增长率在长期来看是稳定的,与之相关的比率关系也保持着稳定的态势。在研究宏观经济时,笔者习惯于从企业视角切入,因为企业盈利与否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而且利润率把经济增长和企业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笔者构建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中(详见第四章),根据卡尔多程式化事实以及模型均衡时的必要条件,我们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达到均衡时,从增长率指标看,名义GDP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折旧增长率、资本收益率、消费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是相等的。二是达到均衡时,从收入支出的结构比例看,工资占利息和利润的比例、消费占GDP的比例(消费率)、投资占GDP的比例(投资率)均保持不变。所以,一旦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出现增长率或结构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根据均衡思维的逻辑,未来经济达到再平衡,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均衡思维与周期思维具有相当的等价性,它们都强调了物极必反和过犹不及的经济规律。
存量流量模型的内在稳定机制。以上讨论的主要是流量均衡状态,下面简要说明存量流量的一致性均衡。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GDP主要由工资、折旧、利息、利润构成。我们注意到,折旧和利息可以直接联系到资本存量,资本存量价值的变化将影响折旧和利息成本。投资流量与资本存量存在紧密的动态关系,即本期投资流量转化为下期资本存量,进而带来下期折旧和利息成本的变化。这就构成了这一模型的内在稳定机制。为简化分析,考虑一种无政府的封闭经济情形。按照古典模型,假定工资全部用于消费,那么企业的利润取决于投资是否足以覆盖折旧和利息的支付。假如本期投资增加,在本期利润增加的同时,下期资本存量也会增加,假定利息率、折旧率和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变,下期的折旧和利息成本也将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率,需要持续地增加投资。如果投资的增加不能覆盖折旧和利息成本,则将导致资本存量和利润下降,经济将由扩张转为收缩。该极简模型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的相互强化关系。资本存量价值的波动将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收入流量的变化。反过来,收入流量的增减也会影响资本存量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内生经济增长情形下,经济和资产价格的稳定增长是同时实现的,当一方出现异常波动时,另一方也将受到显著影响。
均衡解和动态模拟冲击。研究中,大家非常关注模型的均衡解或稳态解,以及特定的动态模拟冲击情况。笔者在第四章给出了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时的解析解,并对宏观政策的冲击进行了动态模拟。根据理论模型推导,我们得到了名义GDP增长率的均衡解,即名义GDP增长率等于 m (1+ θ ) s - d (1- s ),其中 m 为货币增长率, θ 为工资占利息和利润的比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 d 为折旧率, s 为宏观储蓄率。为了将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对上述参数值进行赋值。假定货币增长率 m 稳定在8%,这与当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相当。将宏观储蓄率 s 稳定在0.54,这也基本符合我国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比例情况。根据GDP收入法核算结果,取收入分配差距系数 θ 为1.5,将折旧率 d 设定为10%。基于这些参数设定,可以得到均衡时的名义GDP增速在7%左右。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结论,我们做一个极端化假设:企业家不消费,居民全消费,也不考虑折旧情况。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均衡状态的名义GDP增长率将直接等于货币增长率 m 。这一极简模型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关于动态模拟冲击,它刻画的是受特定冲击后重要经济变量的运行轨迹。在本书中,笔者采用的是动态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建立在数理模型之上。而在之前的《价格形势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笔者采用的是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这两个模型是数据驱动的,可直接使用软件内嵌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模拟分析。虽然建模思路不同,但两者均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是检验经济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