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我国节能服务产值增速企稳回升,企业经营总体向好。

一、规模和效益:总产值回升,投资保持稳定

(一)产业规模:节能服务公司数量超13800家,从业人员超96万人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净增节能服务公司1966家,总量达到13801家,年增长率达到14.2%。相较于2022年的35.6%,2023年增长率放缓,节能服务产业正经历从扩大规模到提升质量的转变。节能服务公司平均注册资金2837万元。从业人员总数达到96.3万人,年增长率为8.7%。2016—2023年节能服务公司及从业人员数量变化见图1-3。

图1-3 2016-2023年从业人员数量及增速变化

根据EMCA发布的《2023全国节能服务公司名录》,2021—2023年成立的公司数量为6990家,占总数的51%。近三年来,大量企业进入了节能服务产业,包括能源供应商、产品提供商、环保服务商、新能源服务商等关联企业,也包括用能方、资本方等跨界入局者,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居多。说明当前节能服务市场热度较高,吸引了大批资金技术人才涌入;同时也说明行业进入壁垒相对不高,市场垄断程度较低,中小企业存在较多发展机会。节能服务行业总体处于发展前期,呈螺旋上升式发展。2020年前后,原有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渐进入行业成熟初期。2021年以来,随着“双碳”业务的延伸,节能服务市场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不同业务模式和不同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大量进入市场,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出现二次增长。

(二)经营状况:行业发展及企业经营向好,产业总产值增速为1.7%

2016—2020年,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3567亿元增长到5916亿元,增速在9.4%到16.3%之间波动。然而2020—2023年,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行业内部调整、疫情影响等原因,产值和增速开始出现下降;但相比于2022年-15.8%的大幅下降,2023年节能服务产业处于较高景气段,社会对节能降碳意识的提升、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产业升级的需求激发了业主的节能服务需求,市场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的影响下,平均景气指数为126.5。2023年行业景气指数变化见图1-4。

图1-4 2023年行业景气指数变化

尽管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自然灾害频发、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等多重挑战,服务业总体增长较快,节能服务产业也稳健发展,2023年节能服务总产值为5202亿元,同比增长了1.7%。得益于绿色制造体系、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制度的完善,工业领域节能服务产值达到2955亿元,同比增长了3.9%;房地产行业转型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建筑领域节能服务产值为1955亿元,同比下降了2.2%;公共部门的率先垂范和示范带头作用,拉动了公共设施领域节能市场的增长,公共设施领域总产值达到292亿元,同比上升了8.9%。2016—2023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变化、2023年各领域产值占比见图1-5、图1-6。

图1-5 2016—2023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

图1-6 2023年节能服务各领域产值比

回款和盈利方面,2023年节能服务公司平均逾期账款率为9.1%,相比于2022年的11.8%下降了22.9%;平均净利润率约为8.8%,比2022年的8%上升了10%;节能服务产业总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经营状况回升向好。

(三)节能投资:合同能源管理投资相对稳定,投资强度进一步上升

基于对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判断,相比于前几年在投资方面的高歌猛进,2023年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意愿相对平稳,合同能源管理年投资额约为1647亿元,同比增速为-0.4%,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其中,工业领域节能投资约为822亿元,建筑领域节能投资约为613亿元,公共设施领域节能投资约为212亿元。由于边际效应递减及节能的不断深入等原因,节能与能效提升项目的投资强度进一步提高,平均值达到3757元/吨标准煤,同比上涨约5.5%。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类技术线,其投资强度差异较大。2016—2023年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及投资强度变化见图1-7、图1-8。

图1-7 2016—2023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及增速变化

图1-8 2016—2023年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及平均投资强度

(四)产业效益:节能降碳能力逐年累积,绿色效益日益明显

2023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新增投资相应形成的年节能能力为438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785万吨,按照节能项目平均寿命15~20年计算,一年新增的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新增的节能量高达6.6~8.8亿吨标准煤之间,累积的绿色效益十分可观,能够有效提高用能单位生产质量和产量,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节能服务产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履行了社会责任,自“十三五”以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新增年节能能力和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持续攀升(见图1-9),不断为我国利用社会资本投资节能降碳发挥重要作用。

图1-9 2016—2023年合同能源管理新增年节能能力、二氧化碳减排能力

二、布局和创新:空调节能与能源托管表现突出

(一)领域分布:工业节能量居首位,住宅建筑节能有望成为新市场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抽样了2022—2023年新签约的1073个节能降碳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项目数量上看,工业领域项目数量为490个,占比45.7%;公共设施领域项目数量为61个,占比5.7%;建筑领域项目数量为522个,占比48.6%,其中公共机构建筑占比26.4%,其他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占比22.3%。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相比住宅建筑节能新签约项目数量有所提升。2022—2023年新签约项目数量分布见图1-10。

图1-10 2022—2023年新签约项目数量分布

从年节能能力看,工业领域年节能能力占比70%;公共设施领域年节能能力占比10%;建筑领域年节能能力占比20%,其中公共机构建筑占比14%,其他建筑占比6%。各领域项目数量和年节能能力的分布格局与上一年度基本一致,工业领域项目仍然是贡献了七成的年节能能力。2022—2023年新签约项目形成的年节能能力分布见图1-11。

图1-11 2022—2023年新签约项目形成的年节能能力分布

从项目区域看,东部地区新签约项目数量较多,投资额也相对较高。如江苏、广东、山东新签约项目数量占比均超过10%,北京、浙江等地新签约项目数量也超过了5%。2022—2023年新签约项目地区分布情况。

(二)细分市场:空调节能签单量增长强劲,分布式光伏仍是热点

具体到细分市场,空调制冷节能方面表现强劲,分布式光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配储政策的影响,也依然是市场热点之一。

工业领域:从项目数量上看,2022—2023年工业领域新签约项目数量占前三位的是供配电系统节能、高效泵/循环水系统节能和工业空调/制冷节能项目,工业空调/制冷系统节能及压缩空气系统节能的项目数量也有上升趋势;从投资额来看,工业领域投资前三位的分别为工业空调/制冷系统节能(39%)、屋顶光伏或光伏+储能(21%)及余热余压余气利用(17%)。尤其是工业领域空调节能和制冷系统节能,不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都上升趋势明显,相比于以往空调节能主要应用在建筑领域,本年度在工业领域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表现。分布式光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配储政策的影响,但在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框架的引导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费仍然是市场热点。2022—2023年工业领域各细分市场新签约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占比见图1-12。

建筑领域:从项目数量上看,2022—2023年建筑领域新签约项目数量占前三位的是中央空调节能、建筑综合节能、室内照明节能项目;从投资额来看,建筑领域投资前三位的分别为建筑综合节能、建筑中央空调节能(含数据中心)及热泵技术应用,屋顶光伏/光伏+储能紧随其后;建筑领域系统的、综合的节能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其投资额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35%,建筑空调节能的投资额占比也较高,达到32%。2022—2023年建筑领域各细分市场新签约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占比见图1-13。

公共设施领域:从数量上看,2022—2023年公共设施领域新签约项目按数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市政照明、集中供热或公共能源站、分布式光伏/储能、园区数据中心;从投资额来看,投资额从高到低的细分市场依次为市政照明、分布式光伏/储能、园区数据中心、集中供热或公共能源站。与往年相比,本年度公共设施领域节能新签约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相对较少。2022—2023年公共设施领域各细分市场新签约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占比见图1-14。

(三)同模式: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数量显著增加

合同类型方面,随着公共机构领域推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政策落地,全年新增托管项目434个,涉及公共机构既有建筑1600多万平方米。在EMCA抽样调查的1073个项目中,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占比超过20%,这一占比相比于上一年度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不过当前合同类型最多的仍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占比36%,这一比例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工程模式和节能量保证型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6%和15%。节能降碳项目合同类型见图1-13。

图1-12 2022—2023年工业领域(a)新签约项目数量(b)投资额占比

合同期方面,新签约节能服务项目的平均合同期为6.1年。其中,节能效益分享型平均合同期8.4年,比2021年平均数增加了1.2年,这主要与投资强度的提高有关,使得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延长合同期收回投资并获取合理利润;能源费用托管型平均合同期7.7年,比2021年平均水平缩短了1.5年,这主要与相关政策10的影响有关。从细分领域看,节能效益分享型和托管型中,平均合同期较长的有光伏/储能、热泵、建筑综合节能改造等。平均合同期详见图1-15。

图1-13 2022—2023年建筑领域(a)新签约项目数量(b)投资额占比

(四)产业创新

数智化发展提速,托管应用范围拓宽。一是能源数智化发展提速。数智化技术正在成为解决能源领域供需错配的“良方”,积极布局“数智”业务已成为多数节能服务公司的共识。初步统计,在2022—2023年新签约的1073个节能降碳项目中,涉及数智化技术的项目有756个,占比高达70.5%,一场能源数智化变革之风正在兴起。如同方股份充分利用数字智慧能源管理等手段,实现了能源消费侧的柔性化,灵活匹配余热资源的变化,并将城市供热的经济半径从20千米推进到100千米以上,解决供热的时间和空间错配难题。

2022—2023年公共设施领域(a)新签约项目数量(b)投资额占比

图1-14 2022—2023年公共设施领域新签约项目合同类型

二是能源托管应用范围拓宽。能源托管模式早期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随着模式的创新发展,应用范围逐步向工业和公共设施领域拓宽。例如在工业领域,国联江森在蜂巢能源科技(遂宁)公司实施的动力站房能源托管项目,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动力机房内除湿系统、工艺冷却水系统、舒适性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空压系统、氮气系统、蒸汽系统、纯水系统部分的总体优化和设备选型的节能设计、建设投资和服务期内的能源托管服务。项目的运营期为10年,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及托管运维服务,业主支付能源使用费,合同结束后所有权无偿转移,该项目是能源托管模式在工业领域的有益尝试;在公共设施领域,广州地铁集团创新地以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方式委托节能服务公司对广州地铁三号线、五号线(车站、控制中心、车辆段,中间风井及主变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进行系统诊断、节能改造及运行管理与维护。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了全过程的集成服务,包括项目融资、系统检测、工程设计、软件编制、设备采购、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的全部工作,保证车站空调系统能效、室内环境参数不低于合同约定的指标。用能单位按照合同约定的冷量采购单价按需采购供冷服务,向能源服务单位支付能源托管服务费用;项目合同期为16年,期满后空调系统按约定的能效水平无偿移交用能单位。

图1-15 2022—2023年分享型及托管型项目平均合同期(年)

能源托管方式具有接口简单、责任清晰的特点,可促使节能服务公司主动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节能措施与管理手段,在保证能源管理服务水平、降低用能单位成本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盈利,有利于项目以全生命期成本最优的目标高质量完成。中节能晶和、北京富润成以能源托管模式为北京市大兴区实施道路照明智慧化节能改造,总投资近2亿元,年节能能力近1万吨标准煤,这是北京市首个区级道路照明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项目,也是能源托管模式在公共设施领域的新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为下一步公共设施能效提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为公司赋能。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节能服务公司积累竞争优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节能服务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节能服务产业在新形势下,经过全体节能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必将书写新的壮丽篇章。 6DFM+x0iksXF6yy04PhtH4Tr8hPMROmQd8rfiQ4NYxJTCbmlQ3N0hpEv2zBdoI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