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价值链条中,“微笑曲线”理论明晰了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曲线两端,上游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以及下游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价值相对较大,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组装加工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微笑曲线”理论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关于附加价值的位置,第二个是关于竞争的形态。但这种附加价值位置的确定只是基于两个维度——功能和价值。我们把价值链条按照功能架构进行拆分,可以分解为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以及售后服务。其中,从研究开发到组装加工这个流程是生产环节,从组装加工到售后服务这个流程是流通环节。那么价值链条被划分为两大环节,生产环节的最初端和流通阶段的最末端占据着链条的高价值节点,组装加工作为连接两大环节的一环处在价值链底端。这是基于功能架构的一种二维价值链分解。
单纯基于功能视角的价值链延伸难以突破“低端锁定”,在价值链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产品架构对本土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意义重大。为了解决视角单一无法突破的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借鉴Schilling的研究思路和刘维林对产品与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分析框架,把这样的解析逻辑扩展到全球与国内价值链的研究思路中,对价值链进行模块网络化分解,从而构建三维度双重价值链范式。
按照功能架构进行分解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价值创造互动流程的垂直分解,而引入的产品架构分工是对供应链条的横向分解,把供应链条上各个组成品进行模块化整合,增加价值链体系的又一个维度。这些产品1、产品2、产品3等都是某一产成品的组成品,单独对这些组成品进行拆分,与功能架构的分解形成了垂直水平式的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被视为一个模块,此外加入价值量,就构建了一个基于产品—功能—价值三维度的价值链研究范式,如图2-1所示。
基于产品—功能—价值三维度的价值链体系具有立体化的网络结构,其本质是在“微笑曲线”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产品架构以扩展价值链体系维度,使之能够进行准确的节点定位。这种三维的定位可以将价值创造的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让每一个被分解的模块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其中的产品维度、功能维度和价值维度是每个模块的锁定标准,一旦被分解锁定后该模块就具有独特唯一性。因此,每一个被分解的模块价值也会根据产品和功能环节的差异而不同。三维度的研究框架有利于突破功能升级,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并找到自身的优势节点进行价值链的攀升。
图2-1 基于产品—功能—价值三维度的价值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