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每一个开放的国家作为全球价值网络的一员,之间存在着实际或潜在的经贸关系,那么全球价值网络的结构即为每一个开放国家建立在增加值贸易基础上的经贸关系模式。在有关全球价值网络结构的量化研究中,“子结构”或“小群体”是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
2005年,世界经济处于繁荣发展的上升通道。美国制造业的国内增加值在2005年达到5001.889亿美元,占全球创造国内增加值的11.05%,居世界首位。德国和中国分别以4758.214亿美元、4383.529亿美元分列第二、第三位。日本则以4017.394亿美元位列其后,而第五位的法国只有2274.913亿美元。在当时的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中,美国凝聚着世界多国,并与之进行制造业国内增加值的经贸往来,直接主导着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价值网络,形成了3国“亚太小群体”,创造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占到世界的29.62%。同样地,在欧洲地区,德国与意大利组建的小群体凝聚了法国和英国这些经济体量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形成了4国“欧盟小群体”,创造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占世界的23.70%。全球制造业在国内增加值创造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多极化”特征,“亚太小群体”和“欧盟小群体”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出口把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达到历史繁荣的转折点。由于美国国内金融危机的混乱,加之德、美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博弈,两国在当年并没有直接凝聚为第一层小群体。2009年,中国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为7945.254亿美元,美国为5623.692亿美元,两国合计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5.07%。可见,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后4年中,美国制造业创造的国内增加值仅上升了12.43%,年均增长不过3.11%。跨国公司不断将生产工序发包境外,加剧了生产的碎片化和市场分割,加之美国自身的产业结构演进导致的工业“空心化”问题是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持续改革开放,不断整合亚太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中国国内聚集、成长,4年间制造业国内增加值上升了81.25%,年均增长超20%,并加强了与美国的经贸联系。德国在2009年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为5394.06亿美元,与美国体量相当,4年上升了13.36%。但从聚类结果中可以看出,德国在2009年已经不再主导“欧盟小群体”了,“欧盟小群体”昔日的凝聚力在显著下降。全球价值网络格局初显中、美、德三大制造巨头的世界映像。中、美、德通过与欧洲、东亚等国家的直接联系,共同把世界网络联结起来,过去的“多极化”共同发展局面正在消失。
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国内增加值达到15921.45亿美元,是第二位美国的2.04倍。其次的德国依然保持较为明显的增长,制造业国内增加值部分达到6624.55亿美元。日本和韩国紧随其后,而欧洲的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则表现在2000亿美元左右。截至2015年底,中国与美国在制造业的全球价值网络中处于领导地位,表现出“二元主导”特征,中、美两国对制造业行业的增加值创造直接与世界其他地区相连。2009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国内创造部分的主导权力在削弱,但其依然是制造业增加值创造的世界第三大主要区域,并直接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国家整合制造业价值网络。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的创造与核心—外围结构如表1-5所示。
表1-5 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的创造与核心—外围结构
注:数据来源于TiVA数据库制造业行业的国内增加值;笔者根据2-丛聚类使用UCINET 6软件进行整理。
目前,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的权力中心以中、美、德3国共同支撑。中国与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价值联系在强化,中美间的制造业联系尤为显著,而美德间的制造业联系却没有很显著。这是由于美国和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很多前沿领域存在制造同质性,而中国由加工组装的低附加值环节正向研发、品牌高附加值环节转型,与美德之间存在技术和产品的异质性,承载了大量差异化制造环节和领域。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强势发展,中、美、德3国的制造竞争将会持续面临巨大的合作性挑战和大国安全性博弈。
依据“核心—外围—边缘”理论,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按照国内增加值贸易的联系可以分为五个区域块(如表1-6所示):区域块Ⅰ为亚太核心区,均为亚太地区的制造业核心承载国,但还无法主导全球制造业的国内增加值创造;区域块Ⅱ为亚太外围区,其制造业价值的流动大多与区域块Ⅰ相联系,并依赖于区域块Ⅰ的这些国家,故称为“亚太外围区”;区域块Ⅲ为全球外围区,多为欧洲国家,并与全球核心区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联系在一起,形成支撑;区域块Ⅳ为全球核心区,均为体量巨大或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中国、德国等,对制造业价值的空间分布和创造、吸纳起到主导作用,属于权力中心;区域块Ⅴ为边缘区,基本为欧亚经济体量甚小和人口甚少的国家,在制造业价值创造中被深度边缘化。从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的权力中心角度来看,权力强度降序依次为全球核心区、亚太核心区、全球外围区、亚太外围区和边缘区。
表1-6 CONCOR聚类的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区域块
块模型分析可以确定一国在全球价值网络中的位置,另一个重要结果是其相应的图像矩阵,该图像矩阵是根据密度矩阵和密度临界值确定的0~1编码矩阵(如表1-7所示)。从图像矩阵的对角线可以看出,全球核心区和亚太核心区的密度值都超过当年世界整个网络密度,表现出自身区域块内部的高度活跃性,而外围区和边缘区的三个区域块则相反。2015年,全球核心区11国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达到41584.39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55.76%;而亚太核心区14国(地区)则达到18247.02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4.47%;亚太地区和部分欧洲发达国家组建的大核心区,其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超过全球80%的份额。亚太核心区中的很多国家与中国邻近,可以看出,区域块Ⅰ对全球核心区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支撑力。这也是中国进入21世纪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深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结果和表现,40年来,中国深度整合的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制造业价值链在东亚地区集聚,显著地形成了表1-7中的“亚太核心区”映像。美国所在的北美洲,甚至是整个美洲,都没有形成对美国制造业网络的支撑。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虽跻身全球核心区,拥有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科技环境,但对泛欧地区的整合程度明显没有东亚地区高,人口规模决定的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是网络密度或凝聚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区域块Ⅱ和区域块Ⅲ自身内部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活动并不活跃,主要是通过全球核心区中的国家与世界进行联系。而区域块Ⅴ中的国家由于经济体量和贸易规模都很小,对应的矩阵元素均为0,没有与世界发生联系,这些国家将在今后的制造业全球格局中被“完全边缘化”,先进的制造技术变革也不会在这些边缘化的地区率先展开,因为生产能力和需求场景的演进也需要规模基础。
表1-7 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区域块的图像矩阵
注:笔者将2015年整个网络的密度0.2103作为密度临界值,整理CONCOR方法下的密度矩阵获得图像矩阵。
基于2005-2015年TiVA数据库中的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全球价值网络核算框架的价值关系矩阵得以建立,可视化网络图通过UCINET和Net-Draw绘制。
2005年,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格局以美国为主导。美国与加拿大、中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的制造业价值流动最为频繁,增加值贸易量也巨大,这六个贸易伙伴占美国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输出全世界的16.49%。从2005年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格局可以看出,至少有四条较粗的线条与美国相连接(如图1-4所示)。
图1-4 2005年、2015年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格局
注:每个经济体作为一个节点,依照点的中心度(Degree)分为9个等级大小;每个经济体之间的增加值贸易关系作为有向连线,分为4个等级粗细,每年小于10亿美元(原始数据以百万美元为单位,UCINET设阈值为1000)贸易流量的关系连线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