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从国家经济关系的视角切入,将全球价值网络发展起来。全球价值网络是指商品与服务各个生产环节或工序的价值创造及消费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所展现的空间形态和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国家和参与产业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价值流动等,是由参与网络行动的国家或产业的价值创造、流动与分配等一系列活动构成的经济贸易形态。其包括与全球价值链一致的六大分析维度:投入产出结构、地理范围、治理任务、经济升级、本地制度背景和利益攸关方。
全球价值网络更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增加值关系及价值流动,包括创造和吸收。按照“世界—区域—国家”的逻辑顺序递进,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的整体网特征可以通过密度和中心势来考察,以整体把握全球网络的发展特点;在区域格局层面,派系和聚类方法能够有效划分区域,便于进一步支持理解世界经济格局结构;在国家层面,中心性能够衡量网络节点国家的权力大小,便于深入认识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格局形成的根本。
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密度(Density)反映制造业国内增加值出口贸易的世界覆盖程度和各国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其整体网标准差反映制造业全球价值网络内的密度特征异质性;在技术分析时可以将其分为无权密度和加权密度。网络密度可以表达为
D
=
M
/[
N
×(
N
-1)],其中,
M
表示网络中的贸易活动实际联系数,
N
表示网络中参与贸易活动的国家数,亦即网络规模,加权整体网的
M
[1]
则为网络中的贸易活动实际增加值。借鉴已有研究,整体网标准差可以表达为
,
D
为密度特征,
i
代表参与的国家。全球价值网络中心势(Centralization)的分析有利于研判世界制造业生产网络和消费网络的时空演变。全球价值网络标准化中心势表示为
,其中,
C
RD
max
为整体网范围内的相对点度中心度最大值,
C
RD
(
i
)为
i
国的相对点度中心度,
i
代表某个国家,
N
为网络规模,可以做出度和入度的区分以更好地依据价值流动方向分析内聚变化。
在分析区域格局层面,凝聚子群和聚类是重点使用的方法。k-丛概念是凝聚子群和派系思想的推广,它通过关联关系确定网络中的“圈子”。而块模型(Block Model)作为一种聚类方法,将一个全球网络分成多个被称为“块”(Block)的亚群体或位置,是 N 个国家组成的网络矩阵的一部分。建立块模型是一种数据简化技术,通常使用CONCOR(Convergence of Iterated Correlation)方法分组提炼出有效的国家关系。
在分析全球价值网络中的国家节点时,“中心性”是研究行动国家权力拥有和地位状况的核心概念,包括世界的中心势(World Centralization)和国家的中心度(National Centrality)。局部中心度(Local Centrality)即国家的中心度,反映一个行动国家在全球价值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状况,若该国家具有最高的度数,则称该国家在所属全球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更易于获得信息和控制资源,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影响力。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心性”的权力量化可以把国家的中心度分为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三个维度,如表1-4所示。其中,
C
AD
(
i
)为国家
i
的绝对点度中心度,
C
RD
(
i
)则为相对点度中心度;
C
AB
(
i
)与
C
RB
(
i
)分别为国家
i
的绝对中间中心度和相对中间中心度,
g
jk
表示国家
j
和国家
k
之间存在的捷径路线数,
g
jk
(
i
)表示国家
j
和国家
k
之间存在的经过第三个国家
i
的捷径路线数,此时国家
i
控制两个国家制造业价值交往的能力用
g
jk
(
i
)/
g
jk
表示;
与
表示国家
i
接近中心性的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
d
ij
表示国家
i
和国家
j
之间的捷径距离;
N
为参与国家数,即网络规模。
表1-4 “中心性”的三种具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