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双重价值链的形成及其交互

针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面临的“双重锁定”,许多学者一直在寻找摆脱“困境捕捉”的策略,并朝着更高附加值领域迈进(Xu et al.,2015;Kong et al.,2016;Liet al.,2016;许家云等,2017)。然而,中国制造业主要通过OEM和加工贸易等低端方式参与到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升级到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以及产业的高端转型一直存在挑战(黎峰,2016)。此外,逐步的开放导致中国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不同区域在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地位也存在着明显差距(张杰、刘志彪,2009;张少军、刘志彪,2009)。随着出口推动经济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内需潜力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不能忽视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内价值链。在“双循环”发展战略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交互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李根强、潘文卿,2016)。在这两个价值链的互动中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双循环”战略目标,对于后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解决“质和量”无法同时兼顾问题的关键手段。

学者们对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互动展开研究,此类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在研究初期,研究成果大多为国内价值链的内涵及治理分析。刘志彪(2011,2012)认为,想要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重新构建基于国内需求的国家价值链是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战略举措,也是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关键手段。张少军和刘志彪(2009)指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中国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不仅是促进东部地区早期发展实现区域协调的重要保障,还可以促进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之间的积极互动。Beverelli(2016)和Meng(2016)指出,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应当在国内价值链的发展基础上进行,二人在各自研究中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开展融合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国内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部分学者围绕双重价值链的测算、经济效应等命题展开了实证分析。张少军和刘志彪(2009)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了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内价值链尚未有效整合到全球价值链中。对此,部分学者针对该研究指出,测算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来自不同渠道,以此作为衡量地区参与双重价值链的变量可能会存在一定误差,无法精确衡量地区参与的程度。随后,李根强和潘文卿(2016)、苏庆义(2016)和Meng(2017)将模型从KWW(2014)和WWZ(2013)扩展到国内地区,讨论了区域专业化、增值偏好和明显的比较优势等方面的问题,现有实证研究也在不断为准确评估与区域参与双重价值链相关的具体问题提供方法上的选择。 Tuv5iY4sP2JtGMUSz/TFD91Dv35bIUa6JBfrq+HrKwKc5ofPWPkcEFKOvtDUZx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