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价值与价值链

(一)价值的内涵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这就涉及获取价值。企业的可持续运营及发展与其创造的价值息息相关,Kaplinsky和Morris(2001)将通过控制稀缺资源而在地方网络内部产生的经济租金称为“价值”,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在地方产业网络内部的企业所持有的资源,包括技术租金、组织租金、市场租金和人力资源租金;第二类包括在地方产业网络内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产生的各种租金;第三类涉及由地方产业网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产生的各种租金。

(二)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Value Chains)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在他的著作《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中首次提出的。这个概念强调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这些活动发挥竞争优势,Porter将微观企业不同阶段的价值增值活动划分为几个主要价值活动(如内部物流、生产、外部物流、销售和售后服务)和支持性价值活动(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设计和采购)。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公司的价值链,共同为公司创造价值,当消费者愿意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买单时,即最终价值大于总成本时,公司就可以获得利润。此外,若每家公司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链,公司之间的联系便会形成价值链体系。Potrter(2003)强调价值增值在不同阶段不一样,具有更高价值创造的阶段被视为“战略阶段”,提高这些“战略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公司在国内外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Kogut(1985)的研究提出价值增值链理论,其主要涉及了价值链的空间配置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他关注了企业应该将哪些生产环节外包,哪些环节应该保持在自己掌握之下。他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产环节在国际市场上的配置和分配,以及如何根据企业、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比较优势来制定最佳的配置策略。他的研究强调了在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中的空间布局和决策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为后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提供了基础,并为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竞争优势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4veIAImiGBhIY2C+X5glprY9Ulx887cAlY0s8i2vQm+IICZcJVbVBiSMuaqRh6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