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本书的拟创新之处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书的拟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于现有研究对人力资本错配的相关探索,本书首先对H-K框架进行了扩展,将包含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引入H-K测算框架,放宽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提出利用企业数据计算人力资本错配引发TFP损失的测算框架,构建了基于企业所有制的行业内的人力资本错配测算框架。其次,借鉴Mabee(1997)的计算方法,估计了1998—2007年(除2004年外)的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同时,运用Levinsohn等(2003)半参数估计方法估计出我国三位数工业行业的要素产出弹性,识别了要素错配程度对规模报酬性质和要素生产弹性的敏感性。最后,利用测算框架计算人力资本错配和TFP损失,丰富了对于人力资本错配程度测算的相关研究。

(2)基于现有研究对于人力资本错配成因的探讨,本书对人力资本错配成因展开了进一步解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错配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从供给角度来说,基于全社会受教育水平较低和垄断行业教育过剩并存的人力资本错配现象,本书利用DID模型检验高校扩招与人力资本配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校扩招通过降低规模配置效率和技术配置效率加剧人力资本错配,导致人力资本在国有垄断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错配。从需求角度来说,本书认为行政垄断是导致人力资本错配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书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错配进行了测算,得到了行政垄断通过行业壁垒、政府补贴和信贷偏好三个方面提高人力资本错配程度的研究结论。

(3)基于现有研究关于人力资本错配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分析,本书将其解读为创新扭曲效应与产业扭曲效应两大效应,并对其内生机理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基于创新扭曲效应的角度,本书强调行政垄断所引起的资本和人力资本错配才是导致我国自主创新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要素(所有制)错配仅仅是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地,本书利用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行政垄断、要素错配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行政垄断是要素错配的制度性基础,其通过扭曲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造成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错配,挤出了本该应用于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在国有企业创新缺乏效率的前提下,行政垄断将抑制自主创新,行政垄断和信贷所有制歧视(人力资本错配)的程度越高,总体的自主创新水平便越低。从产业扭曲效应视角来看,本书构建人力资本错配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偏离度、竞争部门收入增长和两部门收入差距四个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本错配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机理。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构建了人力资本错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指标,并基于2000—2018年的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以上中介机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错配不仅抑制技术创新,引起产业结构偏离,还限制竞争部门收入增长,拉大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间的收入差距,并最终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m3JPG7bwyt92TKNd1sRDQw+yb6wCMC//z7sgwqUb/9fzqVKZntBAWI5D57t0S4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