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理论与经验研究,为我们理解要素错配与TFP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借鉴,尤其是对于人力资本错配的研究视角,以往学者已经注意到人力资本在公共部门与市场部门、实体部门与虚拟部门以及行业间存在错配,发现人力资本错配会对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以及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动态匹配的重要性。然而,人力资本错配形成的原因受关注较少,并且缺乏对人力资本错配造成经济后果的翔实研究。整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足。
(1)缺乏具有令人信服的人力资本错配测算框架。综观现有要素错配和TFP损失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是对H-K要素错配研究框架的改进和拓展,除龚关和胡关亮(2013)外,均假定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性质,且以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为基准,将要素生产弹性和替代弹性设置为固定值,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现实还存在一定差异。本书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构建了利用微观企业数据计算人力资本错配引发TFP损失的测算框架。并且在第4章进一步对H-K框架进行扩展,提出了一个考虑所有制差异的人力资本错配测算框架。除此之外,本书还构建了一个运用微观个体(从业人员)数据,基于分层贝叶斯模型,通过计算人力资本的价格(教育收益率)与边际产出之比来测算行业人力资本错配的框架。这一测算框架丰富了行业人力资本测算方法,突破了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测算的限制,实现使用更多样的原始数据进行测算。
(2)缺乏对人力资本错配成因的直接讨论,更鲜有研究从行政垄断以及高校扩招两个角度进行解释。现有研究大多从国有企业工资溢价和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低下两个方面讨论了人力资本错配的形成原因,但却在回答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为何能够提供高工资水平、国有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具有更高创新效率的中小企业为何不能利用工资激励吸引人力资本进入等问题上有所不足。这主要是源于现有研究仅将观察到的人力资本在公共部门的过度集中解释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天然缺陷,忽视了国有企业形成工资溢价支付能力的根源——行政垄断。同时,缺乏从供给层面对人力资本错配成因的解读。公共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议题,在分析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必定绕不开人力资本这一直接渠道。许多研究证实,高校扩招通过实现人力资本快速扩张推动了技术进步,可能有利于增强总体创新能力 (邵宜航、徐菁,2017;何小钢等,2020;白俊红、张艺璇、卞元超,2023) ,但本书却发现教育扩张并不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动的适时回应,进而对高校扩招影响人力资本错配的内生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3)缺乏人力资本错配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讨论。现有研究探讨了人力资本积累、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分析了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配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必要性,但却没有对已经凸显的人力资本在行业间的错配以及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研究。产业结构并不完善,有待优化升级仍然是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因而分析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构建了人力资本错配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偏离度、竞争部门收入增长和两部门收入差距四个方面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错配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机理。同时,本书还单独验证了行政垄断、人力资本错配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人力资本在公共垄断部门和生产性部门的错配有损创新绩效,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分析,要素错配更像是事实的描述而非原因。那么,要素错配的制度性基础又是什么呢?对此,本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行政垄断是要素错配的制度性基础,其通过扭曲劳动力价格,造成了人力资本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错配,抑制自主创新。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指出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要素配置以提升经济整体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