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界关于要素错配研究的开展始于对跨国收入差距原因的探讨。自Solow(1956)在解释人均产量地区差异时首次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TFP成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此后,基于Solow的这一研究框架,Prescott(1998)、Hall和Jones(1999)、Caselli(2005)等研究证实,TFP确实是解释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继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至影响TFP的各因素层面,大体形成了技术差距与要素配置两大视角。首先,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下,市场有效和资本收益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技术进步及其扩散速率是导致跨国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代表性文献有Aghion和Howitt(1992)以及Comin和Hobin(2011)等。其次,对于通过重新配置要素来提升产出效率的考察,至少可以追溯到Syrquin的研究。Syrquin(1986)推广了Solow的增长核算框架,把TFP的增长分解为行业TFP的增长以及要素配置效应,指出在TFP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只要对行业间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同样可以提高经济整体的TFP,这一研究无疑跳出了将技术差距视为导致TFP国别差距唯一因素的思维困境。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Syrquin的分析为解释TFP差异提供了新的洞见,但其并未指出要素配置有可能错配从而引发低效率,且其本身是描述性的,并不能分析各行业之间要素配置不合理的原因,也不能指出究竟怎样的要素配置才是更为合理的。而随后兴起的关于要素错配和TFP损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例如,Baily等(1992)进一步从要素错配的视角,研究了要素错配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大约有一半可以归功于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这类文献从证实要素错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导致要素错配的成因并寻找减轻或消除要素错配程度、提升经济体TFP的途径出发,成为研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又一分支。
要素错配
(Factor Misallocation)概念来自有效配置(Efficient Allocation)。有效配置是指从社会角度看能让有效资源获得最大产出的配置效率,而“错配”就是对于这种理想状态的偏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此,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要素会从投资回报率低的部门自动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部门,直至各部门的边际产品价值(MRP)相等。然而,由于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势力以及扭曲的制度安排阻碍要素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导致市场中既存在具有要素获取优势的要素过剩部门,也存在具有要素获取劣势的要素短缺部门,各部门间边际收益差异扩大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造成要素错配。
目前,学界尚未对要素错配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Hsieh和Klenow(2009)首次将要素错配概念具体化为在生产技术为凸的条件下,静态的经济系统中各经济主体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在横截面上不相等。这意味着通过对在位经济主体间“要素错配”的纠正,使各经济主体的边际产出相同,能够达到要素的有效配置。相应地,在考虑了企业的生产技术非凸或潜在进入企业比在位者有更高的生产率后,Banerjee和Moll(2010)进一步扩展了要素错配的外延,指出即使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边际产出相等,通过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重新分配要素仍可以提高总产出水平。可见,参考以上学者的定义,依据生产技术是否满足凸性,能够将要素错配总结为内源型错配和外延型错配两种类型。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相较于在位企业间要素错配引发的生产效率损失,要素市场不完备导致的“外延型错配”引发的损失更大(Midrigan and Xu,2014;Peters,2013;Jaef,2014;盖庆恩等,2015)。由于外延型错配在具体分析中运用的困难,目前关于要素错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源型错配上。除对要素错配类型的界定之外,Romer(1990)还认为要素错配包括两种表现形式,即要素在数量上的错误投入造成的错配,以及要素在类型上的错误投入造成的错配,其中,后者所造成的经济影响效应最大。
研究要素错配的文献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测度某一类因素导致要素投入的扭曲程度,这种扭曲一般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相关联,并定义为单位资本、劳动及中间产品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边际收益产品的不对等程度;另一种是不关注导致要素错配的某种具体原因,而是间接测算资源错配造成的TFP损失。Restuccia和Rogerson(2013)将这两种方法定义为直接法与间接法。
直接法的目的是识别特定政策和制度所产生的错配效应。早期的研究认为,很多政策和制度都会产生错配并会导致效率损失,但是这些政策和制度所产生的错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从众多因素中挑选出导致效率损失最大的几项政策和制度,且条件是能够从现实中获取相关数据对其进行衡量。
在政策因素方面,一类文献探讨税收政策与要素错配的关系。国外学者Hopenhayn(1993)便较早涉及税收政策导致企业劳动要素错配的情况,研究了工人解雇税对劳动配置的扭曲。在此基础上,Aoki(2012)假定资本和劳动存在线性税收,以此构建了要素摩擦系数衡量扭曲程度。在讨论中国税负与资源配置关系的相关文献中,陈晓光(2013)利用H-K模型和制造业企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有效增值税率的差异会导致要素错配以及行业TFP降低7.9%。进一步地,考虑到单一税种反映企业真实税负的片面性,刘啟仁和黄建忠(2018)基于可变加成率框架,重点考查了企业“综合税负”水平及其离散度对要素配置扭曲的影响。补贴作为政府另一重要的产业政策工具,此类文献着重考察了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带来的要素错配与效率损失。Restuccia和Rogerson(2008)在理论上揭示了政府补贴会扭曲资源配置,进而降低行业加总的生产率的机制。蒋为和张龙鹏(2015)、金晓雨(2018)通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同样发现补贴差异化会造成资源误置。另一类文献探讨了贸易政策与要素错配的关系。Khandelwal等(2013)指出,中国政府的出口配额分配制度阻止了更具生产率的纺织服装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因而消除配额的生产率收益,主要来自消除配额的错配(71%)而不是配额本身(29%)。钱学锋等(2015)基于M-O模型研究认为,出口退税政策扩大了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之间的成本加成差异,加深了两部门之间的资源误置程度。类似的研究还有Chai(2012)、Defever和Riafio(2013)、许家云等(2017)。
最典型的制度安排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针对特定市场(产业关联性大的行业)和特定主体(国有企业和正规部门)实施的有选择性的信贷配给,因此关于制度原因造成的融资约束的研究最为丰富 (Banerjee and Moll,2010;Midrigan and Xu,2014;樊娜娜、李荣林,2017) 。在其余研究中,Hsieh和Klenow(2009)根据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经济普查数据对三国的要素错配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如果中国消除垄断制度、印度取消许可证制度并按照和美国相同的边际收益产品来分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可使中国制造业TFP提升40%,使印度制造业TFP提高50%。Johnson等(2002)使用世界银行1997年有关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和乌克兰5个转型国家的企业数据,发现较差的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制度显著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率。以上两项研究均以多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考察由国别间制度差异引起的要素错配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具体到中国特殊的国情,还涌现出研究土地管理制度 (张少辉、余泳泽,2019;李力行、黄佩媛、马光荣,2016;史常亮、占鹏、朱俊峰,2020) 、户籍管理制度 (李晓飞,2019) 、地方保护及市场分割 (简泽,2011;谢攀、林致远,2016) 、市场化转型 (马光荣、纪洋、徐建炜,2017) 和政治关联度 (Dollar and Wei,2007;谢攀、李文溥,2015) 等制度安排与要素错配关系的研究。
现实中导致要素错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降低贷款利率、特定的税收优惠、补贴、减少竞争的措施等。要考察某一个特定的政策或者制度导致的要素错配所产生的TFP效应,难度较大且难以区分重要程度。因此,直接法难以全面衡量要素错配所导致的效率损失。鉴于直接法的缺陷,间接测算法不去考察某一个特定因素,转而关注结果,即所有可能导致要素错配的因素对TFP产生的净影响。
间接测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可能导致要素错配的因素会在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中产生一个“经济楔子”(wedges),相当于对投入要素征收了一个比例税。因此只需要关注“经济楔子”的大小而不是关注产生“经济楔子”的原因,这使得测算起来更为全面和直观。这类文献通常使用企业之间的生产率离散度来刻画要素错配程度(Bartelsman and Doms,2000),衡量TFP离散度常用的指标是90%分位企业的TFP与10%分位企业的TFP之比以及范围内的标准差。Syverson(2004)采用不同的衡量生产率的方法对美国四位数行业的TFP离散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75/25、90/10以及95/5的比值与1仍然有较大差距,表明美国四位数行业TFP离散度较大,存在明显的要素错配。据此,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测算了中国1999—2007年制造业要素错配程度,各年90/10的TFP比值都大于1,说明中国制造业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要素错配。根据衡量离散度这一思想,Hsieh和Klenow(2009)在垄断竞争模型的框架下引入TFPR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衡量跨企业要素的错配程度,其证明行业的企业间TFPR的差异越大,行业的总TFP越小。Brandt等(2012)又在上述学者的基础上突破了单一部门的限制,通过比较效率TFP与实际TFP水平间的差异,测量了因中国要素市场扭曲所导致的国家总TFP损失与各省TFP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