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江苏产业集聚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上下游产业联动,降低发展成本

(一)补链强链,增强产业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年来,江苏省坚守实体经济,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以做强产业链,织密产业网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产业导向,构筑主导产业链,是江苏省实体经济之基的战略性举措,更是江苏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江苏省紧紧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充分释放大企业在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中的支撑和引领效应,着力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当前,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例,江苏省已形成了海工装备及高端船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特色板块,高技术海工船舶和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产业链逐步完善;推出了特种功能船舶、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石油钻井平台、工业模块装置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的高端产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江苏省还将着力引育一批电芯、隔膜、储能等上下游强链补链项目,持续导入高水平领军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在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产业发展上锻长补短,在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超前布局,加快形成峰峦如聚的产业胜景,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二)上下延链,推动形成新增长点

“延链”便是着眼拓展产业覆盖面和价值端,不断推动重点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江苏省多年来发展形成的优势产业基础,坚持以产业链式化发展为导向,在上下延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努力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的“底盘”,如江苏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工程机械、新型碳材料、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一批大项目、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链集聚,成为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三)优链固链,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江苏省坚持夯牢实体经济家底,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对内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江苏省围绕构建“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着力实施强链固链补链延链行动,瞄准建设世界级集群,全面梳理总结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经验,制定出台集群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组织实施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江苏省更多优势集群迈向世界级。同时,江苏省启动实施新一轮产业强链行动,主动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更加深入地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内外联动,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建设成为国内国际产业循环重要发起点和联结点。

江苏省坚持以“筑峰强链”企业培育为总抓手,全面开展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评定试点,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企业发展诉求反馈“直通车”机制,“一企一策”精准支持,梯度培育一批优质企业。江苏省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布局全球资源、技术和渠道,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市场引领能力的“链主”企业。

二、加速区域产业整合,促进资源共享

(一)融入重大战略,资源整合促进集聚发展

江苏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创新势能方面,合力推动国家出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132个项目落地建设;强化民生保障普惠共享,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及服务场景应用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异地联网定点机构实现全覆盖。202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比重为42.3%,成为长三角实体厚实、底盘扎实、根基稳固的“重要一翼”,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江苏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省累计关闭4900余家化工企业,取消26家化工园区定位,累计退出长江生产岸线81千米。2022年,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1.5微克/立方米,实现了2013年以来“九连降”,长江江苏段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例证。2022年江苏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居全国第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至5.2个百分点。江苏省正在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竞争力。充分发挥都市圈发展动力源作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纳入国家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范畴,积极推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共创、高端开放合作体系共建等六大领域重点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拥有全国百强县23个、百强区17个;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攻坚,2022年,试验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3.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1.9∶1。

(二)协调发展格局,要素共享推进南北共建

立足新发展阶段,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江苏省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打造若干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支持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支持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境内外合作园区发展壮大,提升南京禄口机场、连云港港、太仓港发展能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江苏省深化南北产业帮扶合作,依托南北共建园区、科创飞地、南北联动招商等平台,发挥双方在资金、人才、土地、能耗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市场化合作,促进南北产业链双向融合。支持园区、企业跨区域布局,探索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融合新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谋划锡常泰江苏中轴发展,着力推进跨江融合。研究出台推动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文件,研究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

江苏省进一步支持各地特色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地特色发展。比如,结合区域特色,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和黄河故道富民廊道;结合设区市特色,支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泰州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化区域发展谋划,研究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探索里下河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源。

三、突出核心产业优势,提高辐射效应

(一)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

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进程中,企业依旧是最根本的支撑和最活跃的“因子”。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发挥江苏省制造业优势,聚力打造制造业强省,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企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将引领更多企业积极转型,摆脱传统制造的牵制,以创新型发展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大力培育“链主”领军企业,引领全“链”发展,围绕产业培育“链主”企业,有利于形成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发展环境。江苏省积极推进兼并重组,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实施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工程,打造一批江苏精品和全国质量标杆,大幅提高江苏制造的品牌价值,引导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工业领域的“轻骑兵”。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着力营造稳定、高效、法治、现代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响应市场主体新需求,助力企业化解发展困境,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支点,撬动江苏制造的整体提升。

(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江苏省迈向制造强省、重塑产业新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江苏省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端,需要打通堵点、断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进行布置,要求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投入力度,完善产业基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高标准产业基础体系。既要补短板,也要锻长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着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链安全可靠工程,大幅提高产业技术自给率和安全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构建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依托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资源对接等模式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和联结水平,形成合作共赢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加快构建以国内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力争实现“区域自给”。

(三)率先建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新格局下,江苏省制造业面临更高的目标,也需做出更快更好的调整和转型。这就需要加快推进现代产业链建设,在全国率先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江苏省坚持把集群培育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集群集聚,做实做优做强全省重点集群,确保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领先。强链集群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江苏省各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加速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力争5年内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2%。 wNbMxwNxqfq4Yt+ylFgKp4PBlDbvKsGWCnz4poNaza/xV68tUI/s5u5BceMOfM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