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江苏省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三大战略定位;做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坚持把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作为总抓手,着力打造“1650”产业发展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转型升级体系、“智改数转”推进体系、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六大体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制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的若干措施;组织10个国家级集群牵头和协同地区“一群一策”编制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同时,江苏省明确“传统产业强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延链”思路,组织开展16个集群强链补链延链专题调研,逐群了解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逐群逐链研究制定强链补链延链政策措施。
江苏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形成“点上有企业技术中心支撑、链上有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面上有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领”的产业创新体系。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16个集群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覆盖、30条优势产业链和省级以上领航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系统推进创新项目实施,发挥“链主”企业“出题者”和“头马”作用,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试验验证的创新协同机制,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的协同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产品。
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一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5家;“十三五”期间,全省共认定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107家,均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构建“775”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要求,围绕19个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稳步推进全省服务业载体建设,明确了“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发展集群、功能集成”的发展路径。
江苏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把集聚区打造成全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按照“提升存量、培育增量”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汇聚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支持“链条”上企业结成现代服务产业联盟。宣烨认为,若集聚区形成这样的产业联盟,是服务业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形式,将彰显集聚效应。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源。2023年上半年,江苏省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9.6%、41.1%,比上年同期分别提升0.7个、1.3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开工117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633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锂离子电池制造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6.5%、36.9%、28.8%,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72.2%、1.4倍、44.5%、18.6%。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约6500亿元,全省网络零售额为5693.4亿元,同比增长8.4%,居全国第5位。
江苏省围绕打造科技强省、制造强省目标,聚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产业链培育,更大力度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加快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全力打造集群梯度发展体系。“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包括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新兴数字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探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活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江苏省围绕“10+X”[包括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强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瞄准国内外前沿科技集聚城市,推动跨区域创新资源互补和成果转化,着力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推动未来产业“育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加快培育氢能、细胞和基因技术等产业链。统筹全省未来产业布局,充分依据地方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特点,科学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到2030年,建设2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苏州、南京等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高水平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重点在“点”“链”协同。包装耗材行业产业市场规模巨大,面临产业链长而复杂、上下游极度分散、产业链协同不足等现状,众多中小型企业订单少且产能不饱和、生产管理不透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智能化改造成本高等诸多难题日益凸显。打造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聚合优势,以城促商,以商促产,推动本地特色产品流通,资源集聚支撑区域产业链发展,帮助地方政府和国有平台企业、行业龙头民营企业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做大供应链,做强产业链,用科技孵化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搭建数字化集聚区、数字化新流通集聚区、数字化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区县域经济数字化供应链产业集聚区,以专业化的服务推动业务的分离外包;并购整合渠道,以规模化的服务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合作;推动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的协作,实现供应链的产业多元化、管理集中化、数据可视化和服务专业化,构建跨界融合的商业生态。
强链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协同合作和优化管理,减少企业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江苏省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的协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内外部关系,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江苏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组织方式,通过不断引进智能化设备,建立统一的生产指挥调度平台,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在不同产业中的广泛渗透构成了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技术基础,产业链上下游、新旧业态之间甚至企业内部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融合和协同,由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构成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和产业链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指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省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明确在强链工作上的重点、断点和堵点,有针对性地布局和发力,方能纲举目张,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彰显江苏担当。积极推动产业链规划、供应链协同、价值链提升的多链融合,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价值链规模达千亿元乃至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重塑产业链的发展形态和优化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促进多链融合,加强运营管理,让江苏省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政府针对不同产业链的类型进行分类引导,勇于创新,建立精准化、差异化的“一链一策”政策供给机制和服务配套机制,积极推行“链长制”,坚持帮扶企业破解难题。积极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优服务”的发展环境,加大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配套力度。坚持项目固链、龙头引链、业态延链、数字强链、政策稳链、金融活链、人才兴链、环境塑链,充分把握创新规律、市场规律,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紧密互动,优化服务保障,完善政策支持机制。
江苏省紧扣主线,积极突破,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高新园区正在快马加鞭,协同创新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江苏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联合科研院校及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攻关行业关键技术,基于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和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开发和产业输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打造形成科技创新高地。依托校地合作,共同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培育行业引领型企业,助力江苏省实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江苏省聚焦“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的30个重点领域方向,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江苏省科技厅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正在组织推进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部署实施15项左右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着力实现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的全速奔跑,离不开良好的科创生态。江苏省围绕产业发展配置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2023年7月13日,江苏省发布2023年重点科技领域新增专项授信2100亿元,江苏省科技厅与12家金融机构“政银合作”签约,12家金融机构和12家国家级高新区“银区合作”签约,12家金融机构和12家企业“银企合作”授信,“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江苏省进一步打造范围更广、合作更密切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南京市启动实施2023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采用“揭榜挂帅”“市区合作”等机制,支持开展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江苏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加快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分类设计人才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此外,加快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坚持苏南领跑、宁苏驱动、全域协同,依托苏南自创区,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打造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轴”,把南京、苏州打造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承载区”,统筹推进南京科创圈、苏锡常通科创圈、徐州科创圈建设,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江苏自贸试验区为主阵地打造一批区域性创新节点,形成“一带两极三圈多点”的创新布局。作为“两极”中的一极,南京肩负重任,在2023年8月底召开的第七届未来网络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包括“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内的多项重磅成果。截至2023年8月中旬,南京市已完成5批次累计超1.8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26%,总量居全省第一。南京加快推动“一院两带五园”创新布局落地,串联环紫金山科技创新带创新要素,推动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双向对接,强化“五园”与“两带”优势互补,着力塑造城市创新增长极。
优化创新中心布局,江苏省打造区域协同、重点突出、分布合理的创新平台网络,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思路,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水平实验室矩阵。同时,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深化长三角地区合作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构建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