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保险的时代逻辑变了,一切都要变”,之后我们需要为中国保险业加上“时间轴”,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角度理解保险变革。
保险是一种舶来品。尽管文献记载中国保险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作为国家经济社会中的一种损失补偿机制,用于生、老、病、死、残的一种健康管理方式,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实践时间不到50年。
保险市场发展初期,西方的商业保险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使我们懂得一些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这样的保险理论和知识不能满足建立国家保险制度的需要。因此,总体来说,中国保险业缺乏顶层设计,在时代潮流中始终处于顺势而为的态势。保险业发展经历的有限性决定了保险经验的局限性。保险是一种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客观事物。用50年读懂500年的保险历史,看透500年的保险真谛,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
在学术范式上,现代保险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随现代经济学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又是沿着牛顿力学或机械论的隐喻发展起来的,即有意无意地将经济体和市场体系想象为牛顿所理解的物理世界,最终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术范式体系的基本构架。同样,也就形成了保险微观经济学和保险宏观经济学两大学术范式体系的基本构架。
《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一文谈到,现代经济学主流学术范式存在缺陷或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性质的假定;第二,关于人的行为的个人主义抽象目标假定。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中,引入域观范式(业态范式),可以形成保险微观经济学、保险宏观经济学、保险域观经济学三大体系构架。其中,保险微观经济学和保险宏观经济学主要以保险活动的经济理性为范式支柱,而保险域观经济学则以保险活动的经济理性、保险价值文化和保险制度形态三维框架为范式支柱。
保险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思考保险经济学的范式创新,使保险商域经济学得以建立和发展。而且,中国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保险业发展问题,也对保险经济学范式创新提出了紧迫性需要。中国保险经济学的升华可以有两个主要的突破方向:攀登保险经济学的高地山巅和开拓保险经济学范式变革的创新蓝海,它们都是中国保险经济学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而对于中国保险业的互助共济使命而言,后一个努力方向恐怕更具现实紧迫性,更可能做出重大学术贡献。
保险的历史逻辑,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引领中国保险学向现实和未来进化,为此还需要认知全球保险业的新变局,更需要了解中国保险业的新作为。这是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伟大时代。中国保险业本身可以说是一个有无穷生命力的有机体。如果能够善待它,能够与时俱进,那么中国保险业就有很大发展和想象的空间。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无论历史怎样,无论未来怎样,保险终究会回到现实,也需要回到现实。关于保险的种种讨论,对的错的,都会逐一得到验证。正如阿摩司·奥兹(Amos Oz)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我们需要思考保险的现实逻辑,需要展望保险的未来逻辑。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我国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在风险分担、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保费收入从复业之后1980年的4.6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4695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4.58%;保险市场规模先后超过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全球排名升至第二位,中国正在从保险大国走向保险强国。对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进行理论提升,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深层次的、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这是构建中国保险学的现实逻辑。离开了现实,保险业的变革就会成为无本之源,保险强国建设也无从谈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金融(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提出了九大部署,分别为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功能深化与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助力区域协调发展、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服务业和金融资本项目)、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富裕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保险业当今的最大现实,中国保险业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深化改革,努力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保险的现实逻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每隔一段时间,人类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再次变得陌生,原先能够解释的很多规律和现象不再成立。我们一边承受着信息过载的压力,一边眼看着学到的一切很快又被颠覆。恐惧和焦虑源于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
随着中国步入风险型社会,保险型社会的保障因素几乎无形地、广泛地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中,人们就会将它视作社会生活的基础,并最终成为新形态社会中社会正义的基石。或者说,当保险从一种经济现象转变为一种社会范畴,当社会契约成为一种类似保险合同的关系时,保险处于现代社会的核心,社会也就迈进了现代社会。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保险正在从四面八方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中。但是,风险却是指向未来的,指向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关于未来的问题,却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人类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划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类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承担风险以做长远选择的偏好,是驱动经济系统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其说风险是一种命运,不如说风险是一种选择,它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自由程度。通过解释如何理解风险、衡量风险以及估计其后果,风险承受成为驱动现代西方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像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一样,不接受上帝的摆布,在黑暗中探寻出光明,把未来从“敌人”变成了一种机遇。这带来了人们对风险管理态度的转变,所以人们将风险的认知从游戏和赌博的热情转向经济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技术上的进步。
人类探索风险的艰难历程及战胜风险的传奇故事说明:风险不仅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控制和掌握的。因此,保险的时代逻辑不仅是保险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人类走向未来、实现超越本能的一条思考之路。即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仍然长路漫漫,保险的发展道路也是充满荆棘,我们依然可以积极锤炼自己透过事物表面看穿其本质的能力,唤醒人类思想精神世界的第七感,从而更好地提前规划,融入未来。这既是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亦是整个人类的使命。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思考当下,从保险的时代逻辑出发,使保险能融入未来。
保险是现实的和未来的,千真万确。保险不只是现实的和未来的,也不容置疑,因为保险也是历史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角度理解保险变革,才能把握住保险的特质和明确其边界,才能找到保险业高质量、可持续、自适应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角度理解保险变革,除了底层逻辑,还需要顶层思维。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我们思考的过程。要改变世界,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又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写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