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

一、保险的逻辑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者、风险承担者和投资者的统一体,其逻辑在于风险管理、风险承担和资产管理之间的演变与平衡。

首先,保险是风险管理者、风险承担者,是集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融资(Risk Financing)于一体的风险管理者(如图1-12所示)。

图1-12 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风险管理过程一般包括六个步骤:识别损失风险、分析损失风险、研究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实施选定的风险管理技术、监控风险控制的结果并校对优化风险管理方案。其中前两步是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第三至五步是风险控制,最后一步是风险管理循环(Risk Management Control Cycle)。

风险评估,其结果有助于更有效地实施风险控制,通过识别和分析损失风险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及其预期发生的时间,进而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包括保险),但更多的是将二者相结合。风险控制主要关注组织所遭受的实际损害,而风险融资则考虑如何获取资金来“修复”这种损害,包括保险保障。

风险控制,就是研究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实施选定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风险避免(Avoidance),损失预防(Loss Prevention),损失减少(Loss Reduction),分离、复制和分散(Separation,Dupl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等措施来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减轻损失程度。

其次,保险是投资者,是集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与投资(Investment)于一体的资产管理者。资产管理,是指保险人通过保险产品受托管理投保人的资产。作为资产管理者,保险公司要履行以下职责:对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及时与投保人核对保险资金收益情况,建立保险资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定期向投保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投资管理报告,国家规定和保险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投资的真正意义在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作为投资者,保险要促进自己从“保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传统功能向保险“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的现代功能转变(如图1-13所示),推进保险业的变革与发展,使保险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成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强韧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

图1-13 保险的主要职能

二、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

2021年,对于保险人来说,感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2021年是中国保险业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也许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2022年,我们不断重复着这句话,2023年我们还在不断重复这句话……

过去20年,虽然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商业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仍然是“承保+投资”,对于保险底层逻辑的理解也停留在“承保+投资”上。保险是风险管理者、风险承担者和投资者的统一体,这就是保险的底层逻辑。无论是“保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传统功能,还是“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的现代功能,这些并没有改变保险的底层逻辑,但是时代已变,相应的保险也需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

比如商业养老保险,过去是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现在其已经变成第三支柱之一。未来的第三支柱是基于个人账户的所有养老金融,不再是年金保险,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比如保险科技,过去是“保险+科技”或“科技+保险”,现在是“保险+ 风险减量服务+科技”,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实现保险风险流量化而不是存量化,让现代保险从“蓄水池”走向“流量蓄水池”,乃至“流量池”的未来保险。

比如互联网保险,过去是“互联网+保险”,现在是保险互联网,我们需要探索互联网保险新风口、洞悉互联网保险新风向、鉴观互联网保险新风色、掀起互联网保险新风暴,并借助这股新风势推动互联网保险迈向保险互联网。

比如寿险,过去是“个人代理人+银邮兼业代理+互联网”主导的市场,现在个人代理人从高峰期的近千万人锐减到2022年的不足500万人,人数已经腰斩;《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实施,直接把互联网保险打进了冬天;银邮兼业代理显然不能支撑其寿险业的明天。

比如健康险,过去是“百万医疗+重疾”的市场,如今“惠民保”正在取代“百万医疗”,“重疾”的变革正在葬送重大疾病保险,还有“保险+医疗+卖药”等都在让健康险开始“变味”。

再比如车险、意外险……无论是监管主导的变革,还是源自保险人和消费者的变化,一切都在“变”。

这一切,在于理解“保险与人民、保险与国家、保险与人类”的关系或联系,在于认知“保险与中国观、保险与全球风险观、保险与新世界观”,在于重新思考“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这句话的本义。这一切,不在于“保险的底层逻辑”,而在于我们对时代的把握,在于我们对新时代的理解。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切?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保险转型、转折、转轨”等问题,尽管仍笼罩在迷雾中,但其已经开始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整体的轮廓。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保险,是一片陌生的迷雾森林,众人都试图极目远眺,确定前进的方向。

“时代”是“最大的趋势”,是保险业“最大的变量”。顶级的趋势叫时代,之下的次级趋势是保险周期(经济周期的变化),再下层是公司经营节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面向未来,对于保险人来说,就是要找到“时代、周期与经营”三者之间同向共振的结合点,这才是真正的“转型、转折、转轨”,时代向上但被向下的保险周期或者基本面向坏的公司耽误,则是最大的遗憾。捕捉绝大机会需要眼光和运气,避免好时代的大遗憾需要理性和常识。

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才能理解“保险的时代逻辑已变,一切都要变”,才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如此,我们需要为中国保险加上“时间轴”,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角度理解保险变革。

中国保险加上“时间轴”之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其实有两个:一是技术,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元宇宙,从人工智能(AI)到ChatGPT,从UGC(用户产生内容)到AIGC(AI产生内容),保险要做什么?保险不要做什么?二是速度,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保险又该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智能进化?为此,保险业首先要用上“新技术”,其次要跑出“加速度”,最后实现高质量。

中国保险加上“时间轴”之后,当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其实需要做好三件事:再定位,未来20年再创业;再规划,专业型发展策略;再出发,轻而精运营体系。再定位、再规划、再出发,一切都是为了重塑美好保险(Creating A Better Insurance,CBins)! amo1LyFPL34iUe7kFYEUhR9c2RilR5VKdCMu3Dh1pUuuWk7Fcj1ZZvHF72Vea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