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的愿望驱动主要由6个要素构成,即使命、愿景、价值观、任务和目标、思维、意志。
使命、愿景、价值观组成企业的信仰体系。信仰是愿望的最高境界。任务和目标是愿望的具体化,它不仅把企业的愿望逐一落实,而且在完成后会使员工产生成就感。敢于提出挑战性任务和目标的人,他们的愿望是强烈的。愿望需要员工具备清晰的思维,只有思维清晰,愿望才能明确。愿望还需要员工具备坚强的意志,只有意志坚强,愿望才会坚定。
我们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后,难免会遇到艰辛时刻,甚至遭遇挫折。此时,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还要在这家企业待下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让自己担负一个使命。企业使命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我们解决矛盾时能够团结一致的原因。
为了完成企业使命,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长期发展目标即企业愿景,还必须了解为完成企业使命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企业价值观。
企业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企业愿景是企业前进的方向,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前进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的信仰体系
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构成企业的信仰体系。
企业必须造就自己的信仰体系,使其成为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内在标准。问题在于,企业管理者如何帮助员工建立企业的信仰体系呢?
建立企业信仰体系后,任务和目标的重要性便逐步显现。任务和目标,不仅是我们对自身愿望的具体表达,也是测试我们愿望强烈程度的指标。不敢提出任务和目标的人,可以说他没有愿望,或者愿望不够清晰。
任务特指企业的阶段性任务,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要能够适时地提出企业的阶段性任务,通过任务使每名员工的企业愿景更加清晰,任务既能凝聚人心,又能鼓舞斗志。
企业管理者明确了企业任务后,就要把企业任务具体化,形成企业目标。有了企业目标,每个人的岗位责任、年度具体工作、考核指标就可以确定了。任务和目标的区别在于,任务由企业管理者提出并需获得员工的响应,目标则由员工提出且需要获得企业管理者的认同。
企业每年为员工“制定”目标,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目标不是员工发自内心愿意实现的目标,所以在其制定时就已经失去了实现它们的持久动力。目标的设定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
为什么在许多问题上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不能达成一致?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而思维的流程化有助于改善这一问题。它可以使大家朝一个方向思考,从而更易达成共识,提高决策的效率,塑造共同愿望。
我们习惯于利用有形的工具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却忽视了无形的工具——思维方式的训练。企业作为一个组织,要培养员工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形成决策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思维流程,而这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流程化的思维才是组织的思维、企业的思维。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拥有共同的信仰体系,企业任务和个人目标相对明确,思维方式也可以达成一致,可企业最终却破产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意志薄弱,往往对需要做的事情浅尝辄止,一旦遇到困难便迅速放弃。
相对于人们的高期望,我们的失败总是多于成功,所谓“人生在世,九分失意”。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往往是“无数小失败,一次大成功”。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分享胜利的喜悦,而是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情绪和行为。意志是我们面对失败时仍然心智坚定、顽强奋斗的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需要具备训练有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