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析运营案例的步骤如下。
第1步:运营单位做什么?(以单个工厂为例)
工厂的产品和服务对顾客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如成本、可靠性、特征、快速供货、产品多样性等。看竞争对手已占领了哪些市场,或在哪些市场与该工厂竞争。须知设计一个在任何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的运营系统是不可能的!
第2步:问题出在哪里?即引起管理关注的症状。
如果对于利润下降、存货增加、大量返工和废品、延迟交货等症状的认识模糊,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工厂的利润及生存。
第3步:诊断出引起上述症状的内在原因。
从这一步开始,就要使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如流程分析、信息流分析,运营单元的成本结构,或与症状相关联的细节)。在运营管理中,诊断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能够运用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可能的原因。
第4步:一旦你对基本的诊断有了初步的想法,就应考虑哪种管理工具是可用的。
一般来说,在案例中的问题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如果扩张生产能力,就可以建议增加新的厂房、设备和人员。有时需要在几种不同的流程中做出选择,并且选择组织信息流和工人的方法。然而,在有些案例中,需要重新定义问题,用新方法分解问题。比如,在管理需求问题时,改变顾客的需求和想象,以便和企业所做的更好地吻合。
第5步:进一步分析所做出的改变是否能解决问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问题。这需要做大量的数字分析,并要做细致的逻辑分析。
第1个目标:计算出你所做出的改变是否能解决问题。
第2个目标:计算出这些改变的相对成本和收益。
第3个目标:计算出可使用的不同管理工具的相应成本和收益,并排序。例如,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扩大生产能力,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效果,哪一种应被使用?成本是多少?
第6步:回头追溯。
看看那些在做出改变后没有被预计的副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还要看改变是否对公司有更大的战略影响;如果改变立刻解决了问题,还要看将来它是否会引起更大的问题,或者它是否能给公司带来新的技术,是否可应用于运营单元之外,是否解决了所有问题,以及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7步:制订执行计划,设定优先顺序。
考虑应急计划:作为经理,你要通过检查确保行动的预期效果,考虑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应对。如果要提交一个不可变更的活动计划,那么在提交前应该增加什么样的必要信息呢?
如果案例中涉及数字运算,则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慢,欲速则不达。除非你明确为什么需要进行计算(打算用结果做什么,如何对它进行解释),否则不要轻易使用计算器。经常提些问题对计算结果做出反应,如这意味着什么?暗示了什么?是否出乎我的意料?结果是好的、坏的,还是无关紧要的?一个有用的窍门是在你进行计算之前先猜一猜结果,再进行计算,看看结果是否令你惊讶。如果结果出人意料,就会引起你的一些思考:是你的直觉偏离得太远,还是结果带给你一些新的信息?无论是哪一方面,你都会从中受益:你可以在这个例子中进步或者训练自己的商业直觉。
第一,理解这种情况下自己需要知道什么?
第二,什么样的指标有助于你的评估?
第三,如何得到那些指标?需要进行何种计算?
第四,进行这些计算需要什么数据?
第五,这些数据在案例中是否已给出?如果没有,你能否猜测出这些未知数据?
在案例分析中关于数据分析常听到抱怨: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计算?重要的是了解,不是要求你用数学能力计算,评估商业形势并决定你进行相关计算的是管理者的能力,再多的计算也不能代替理解和管理的能力。
不要立刻进行所有计算,要将问题分解并在纸上记录下所有重要的步骤。
当你记录中间步骤时,最好记录完整的句子。例如,每天生产15个小部件,除以3个工人,得出每天每个工人生产5个部件。
15个部件/天÷3人=5个部件/(天·人)
而不是只记录15÷3=5。总之,这一规则就是记录完整的计算过程,方便其他人在3天后也能看懂。不要在纸上记录任何没有单位或量纲的数字。
单位混淆是原始数据错误的一个来源,因此要确认你清楚地知道计算结果所带的单位。你可以使用量纲(因次)分析:
只记录案例本身最简单的计算,保持记录整洁并记下单位。
最好将每一步计算分页记录。不要只考虑省纸,分页计算会减少产生混淆错误的概率。
每周生产能力的计算:
5个部件/(人·天)×3人=15个部件/天
15个部件/天×6个工作日/周=90个部件/周
计算现有利用率:
现有产量=60单位/周,生产能力=90单位/周
利用率=60单位/周÷90单位/周=0.67=67%的生产能力
计算结束后,对计算进行总结。例如,上述现有利用率的计算问题。
结论:对于产量增长还有剩余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
问题:有多少?
计算可能增加的产量:
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现有产量=90单位/周-60单位/周=30单位/周
结论:在无须增加生产能力的情况下,现有产量可以提高50%。
关于结果的量纲单位可能需要扩大或缩小。有时候只有当你这样去做时,含义才变得清楚。例如,每天(8小时工作)每人生产1000个油炸面包圈的工作效率是否合理?每人每小时生产125个呢?每人每分钟生产2.08个呢?每周5个工作日生产5000个是否合理?每人每年生产250000个是否合理?主要是和人们日常所说的单位一致,才便于理解。所以问一些类似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有助于解释。
要小心平均水平,1000可能是500和1500的平均数,或999和1001的平均结果。所以要经常问一下:这个平均水平是否具有代表性?
另一种方法是将数字倒过来。所有的比率都是比值。每分钟生产2.08个油炸面包圈,每个油炸面包圈需0.48分钟,或每个油炸面包圈需28.8秒。这是生产一个油炸面包圈所需要的时间,比每分钟生产2.08个油炸面包圈更容易理解和解释。
充分利用分步计算去理解每一个潜在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