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企业选择了运营战略和流程架构,它就必须管理流程来执行该战略。也就是当流程结构已经存在时,经理们需要考虑做到世界一流企业的最佳做法。图3.5中,运营前沿代表了当今世界一流企业的最佳做法。位于同一条线上的企业(A、B、C)有着共同的战略定位,但处在运营前沿的企业A拥有最高的运营效率。因此,企业越接近前沿,其运营效率就越高,流程管理也越好。图3.5中,企业C的运营效率最低,因此流程管理也最差。
图3.5 运营前沿
运营前沿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一种权衡:要提高一个产品维度的性能,比如响应度,就必须放弃其他方面的性能,比如成本。但是,没有达到运营前沿的企业不会面临严格的权衡,它们可以在多个方面同时改进。因此,权衡通常最清楚地反映在世界级企业的战略中。
丰田建立了丰田生产系统(TPS),其方法现在被称作精益生产。TPS背后的关键思想是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准确地生产出客户需要的东西,并且同时做到品种多、质量高、成本低、响应时间短。实际上,它重新定义了运营前沿,以至于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不得不争先恐后地学习。最初,当竞争对手开始模仿TPS的要素时,它们看到成本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改善。那么是不是成本与质量或成本与品种之间的权衡就不再有效了?这就好比班上成绩较差的同学,学习的时间太少,通过努力增加学习时间,好几个科目的成绩都提高了;而成绩最好的同学几乎用尽了学习时间,需要考虑如何在各个科目上分配学习时间,有所取舍。也就是说,能够同时在两个维度取得进步的企业是本来就做得不好的企业,只有做得好的企业才会出现要提升一个方面,就必须放弃另一方面的情况。
提高运营效率与改进战略定位是不一样的。战略定位确定了从目前位置改进的方向,运营有效性是指当前位置向运营前沿方向改进的距离。如果企业已经处在运营前沿上,要改变在运营前沿上的位置,就必须在两个维度之间权衡。如果一家综合性医院要同时处理紧急和非紧急情况,可以将业务分为两个不同的部门——急诊和非急诊。急诊室雇用“随时待命”的医生和工作人员,能够灵活迅速地治疗各种疾病。同时,非急诊部门雇用更多的专门人才,每一种人才都用于治疗一小批患者,如图3.6所示。
图3.6 医院部门的业务前沿
因此,不处于运营前沿的企业可以通过向前沿移动,在两个方面同时做出改进。换句话说,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是使企业更接近前沿。比如,一家餐饮企业如果希望通过服务制胜,就需要向海底捞接近;如果希望通过低成本制胜,就需要向呷哺呷哺接近。而战略定位则是改变方向,确定企业希望占据的前沿阵地。比如,呷哺呷哺的母公司为了占领别的细分市场,开启了新的餐饮模式:湊湊。
随着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进步,运营前沿在向外移动。互联网是新技术的一个例子,它有可能推动运营前沿向外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