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有由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构成的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所有门类的国家,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所有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所有领域的需要。
但是我国制造业的素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同发达经济体的先进制造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高端制造业的研发能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人撰写的运营管理书籍中,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就是运营管理的发展史,泰勒的标准化、福特的流水线等管理体系,其核心就是标准化提升效率。
美国学者在总结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成功因素时认为,与西方的还原论不同,远东社会似乎更倾向整体论或系统论的观点。在这种方法中,单个组件更多的是根据它们与其他子系统的交互及系统的总体目标来看待的。这种系统观点无疑影响了精益生产系统在日本的发展。比如,美国和日本对制造业设置问题的不同反应,清楚地说明了简化论和整体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机器从生产一种产品到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转换需要设置时间。在美国工业工程/运筹学文献中,几十年来,设置时间被视为约束条件,引导了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发展,以确定“最佳”批量大小来平衡设置成本与库存成本。从简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简化论中,设置是为考虑的子系统制定的。相比之下,日本人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制造系统,意识到安装时间是一个可以缩短的条件,缩短设置时间有明显的价值。巧妙地使用夹具、固定装置、非循环准备等(后来被称为单分钟换模),使一些日本工厂实现了比美国同类工厂更短的安装时间,特别是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汽车工业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与美国同行相比,这些工厂变得更容易管理,也更灵活。
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本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贡献,也为运营管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是“改革”“开放”“成本”等,全面体现了后发国家学习先进国家的特点,而在运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上,还没有创造性的贡献,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发现创造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