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6 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史

2.6.1 制造业的迁移轨迹

1.第一次大迁移

第一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初,由美国接棒英国承接全球制造业。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当时国内工业的发达程度已超过英国,而更充沛的劳动力(美国1亿人口,英国4000万人口)、更广阔的地域面积(美国963万平方千米,英国24万平方千米)使美国的流水线批量、标准化生产得到高速发展。

2.第二次大迁移

第二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接棒美国承接全球制造业。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是全球前十位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接管,当时日本的很多工业设施都在战争中损毁,基于复兴日本工业化的考虑,美国决定将日本作为西方的“亚洲工厂”加以改造。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的制造业以年均13.2%的速度发展,这个速度是德国和法国的2倍、英国和美国的3倍。日本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并在1968年成为GDP全球第二位的经济强国。

3.第三次大迁移

第三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接棒日本承接全球制造业。

韩国在朴正熙集权政府主导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举国之力发展工业,在日本的支持下,从纺织、鞋类等轻工业到钢铁、造船等重工业都有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是美国制约亚洲的前线,在其经济援助下大力发展工业。70年代中期,台湾承接了美日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电子工业的巨头。

中国香港地区在1950年以前仅是转口贸易港,制造业只占GDP的5%。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英国追随美国切断了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往来,香港转而发展制造业,首先发展的是纺织业。1960年,香港的纺织业就业人数占全港就业人数的40%以上。在纺织业的带动下,塑胶、钟表、灯泡等制造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到1970年,香港的制造业占比达到30%。

新加坡在李光耀的推动下,通过一系列工业法案,成立裕廊工业园,招商引资,率先发展纺织、玩具等产业,制造业占比在1964年攀升到14%。20世纪70年代,着重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加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成功吸引了一批计算机配件制造和石化加工的跨国企业落户。90年代,新加坡已成为全球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4.第四次大迁移

第四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接棒“亚洲四小龙”承接全球制造业。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国家(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出口型经济的国家(地区)是先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而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70年代才发展轻工业。自80年代起,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5.3%的速度增长,同时台资和港资制造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内地。

大量外资制造业涌入,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中国内地的商品出口,1980年外贸依存度仅为12.6%,2002年迅速提高到50.2%;另一方面,创造了大量工厂流水线的岗位,截至2002年底,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接近50万家,这些企业的就业人员接近2000万人。

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40.1%(1952年仅占17.6%),有200多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钢、水泥、煤炭、家电、手机、计算机等行业的产量在世界占比超过50%,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6.2 迁出制造业的国家(地区)后来是怎么发展的

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参考四次大迁移中迁出制造业的国家(地区)的发展思路。

1.英国

英国在20世纪初制造业繁荣,并占据欧洲第一名的位置。1950年,英国有900万人从事制造业,占总人口的20%,制造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3。1970年,英国被德国抢走欧洲制造业霸主地位后,随着国内经济衰退,积极推行“去工业化战略”,向服务业和金融业转型。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到2010年仅占不到10%,而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更是减少超过70%,大部分从业人员转型到服务业。英国在航空、汽车和芯片等行业占据全球前三的地位,著名品牌有劳斯莱斯、ARM等。

2.美国

美国将低端制造业迁往日本、德国后,制造业仍持续繁荣了20年,一直到1970年美国的钢产量依然是世界第一位。在1970年钢产量被日本超越后,美国跟英国一样向服务业转型。从1980年到现在,美国将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包出去,仅保留价值链高端的制造业,如汽车、航天航空、芯片等,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作为新的增长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如果从制造业增加值来看,美国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芯片、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处于绝对领先位置,著名品牌有福特、波音、英特尔等。

3.日本

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制造业迁往“亚洲四小龙”后,汽车取代钢铁成为第一大产业。到1998年,日本的汽车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20%,主要出口到美国,与美国品牌展开激烈竞争。除了汽车,日本在打印机、数码相机领域也占据领先地位,著名品牌佳能在全球数码相机和打印机市场分别占据30%和27%的份额。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日本的制造业也能做到极致,如图像传感器、轴承等一些关键配件,其他国家都要从日本进口。

4.中国香港

中国香港跟英国、美国、日本的情况不同,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香港无须担忧本地产业是否过于单一,将制造业完全迁出后专注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以及早期的旅游业。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占据了香港近1/4的GDP,如今不到10%。

2.6.3 对中国的启示

从上述国家(地区)的历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一是迁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保留及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二是转型服务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渐增加,制造业逐渐减少。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未来可能也会朝这个方向前进。但形势较为严峻的是,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订单被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抢走;另一方面,机器人和自动化发展的速度很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地区)开始让制造业回归本土。

而中国以往依靠人口红利实现制造业增长,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尚无引以为傲的产品,虽然军工、家电、路由器、个人计算机(PC)等行业在世界领先,但实际上,这些产品的基础材料和高精度配件,以及加工这些产品的机床,很多进口自国外。因此,在制造业发展中,应坚持质量基础提升与产业质量升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推动质量水平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在制造业发展中,应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提品质、创品牌为主攻方向,解决企业关键质量问题,以赢得市场认可的以国际化品牌为标志的竞争新优势。 5qKBFoELrnWt85wK2pZp/XfV5uEaHsrggK4/cASC7y5cLV4dvZytpUE/iXrEpD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