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的比较

《2018年“制造业的未来”准备状况报告》基于各国制造业现状,评价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制造业的未来”的准备情况。报告认为,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新兴科技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制造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新兴技术可能导致制造业回流到高收入国家,变相减少低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机会。这样一来,那些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另一方面,那些希望重振制造业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已经流失的蓝领工作岗位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

这份报告通过59个指标的测评,对100个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了评估。研究组发现,世界上的国家(经济体)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领先国家: 拥有强大制造业基础,在制造业驱动因素方面表现强劲,对制造业的未来准备程度高。同时,领先国家面临未来冲击风险的经济价值最大。(25个,如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等)

·传统国家: 拥有强大制造业基础,但在制造业驱动因素方面表现不佳,存在未来发展风险。(10个,如印度、俄罗斯、泰国、土耳其等)

·高潜力国家: 制造业基础有限,在制造业驱动因素方面得分较高,表明其存在制造业发展潜力,但取决于国民经济优先发展次序。(7个,如澳大利亚、挪威、新西兰等)

·初生国家: 制造业基础有限,但在制造业驱动因素方面表现不佳,对制造业的未来准备程度比较低。(58个,如阿尔巴尼亚、阿根廷等)

报告认为,德国、日本和美国对“塑造制造业未来”的准备程度最高。中国在“制造业结构”方面排第5位,在“制造业驱动因素”方面则排在第25位,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在全球排第26位。报告认为,在2010年超越美国之后,中国成长为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规模,但在制造业复杂性方面仍有改善空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经踏上了从低成本产品到高端产品的升级之路。然而,中国制造业不同部门的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部分优秀制造商与低端制造商之间的差异更是惊人,因而拉低了整个国家的准备程度。就制造业驱动因素而言,中国在需求环境、全球贸易和投资驱动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在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方面排前三位,但仍有必要继续提升劳动能力,培养未来行业所需技能,还需要提高企业内部的创新水平。体制框架和可持续资源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身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已经承诺在未来继续节能减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新兴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该目标的加速实现。

2016年,李金华在《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的比较及启示》 一文中提到,中国制造业在人才、基础设施、医疗保健体系等方面与制造强国有较大差距,但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中国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正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必须以人为中心构造中国特有的先进制造文化体系。

总之,在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制度环境等方面,中国还有相当大的赶超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仍是难题。

在面临东南亚等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和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的制造业重振与深化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长期构筑的以要素驱动为主、以低成本为竞争力的优势已经被逐渐削弱,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新的挑战。2018年4月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及芯片等“卡脖子”事件,更是折射出本土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心头之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经济要避免脱实向虚,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基于全球化环境下的制造业发展趋势,厘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能够成功地转型升级并在国际上重获优势地位,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首要任务。 QGGNUuGtHFzfqGuHHEZcY+H6nIk2knJl3ddiiUnB8ZSRXirnrDYWanplh30UTl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