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一制造大国。
1979年7月,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打开国门,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开放的第一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工业经济改革,强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搞活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制造业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转型。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科技体制实现了突破性的改革和发展。
1986年3月,国家推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一批中国制造业企业引进海外先进设备,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成长起来,市场释放的巨大需求使制造业产品供不应求。但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1978—1987年,GDP从3678.70亿元增加到12174.6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
从1475.23亿元增加到4154.70亿元,年均增速12%,制造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为后十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我国科技创新从固定的引进模式向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模式转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开辟了重要的发展道路。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旨在促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战略决策使制造业从单纯的技术创新投入辐射到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双重投入,同时积极发挥了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创新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制造业增加值从5205.21亿元增加到26205.51亿元,增加了约4倍,以年均20.6%的增速遥遥领先于其他3个十年的年均增速。1993年和1994年制造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40年来的同比最高增速,分别达到了36%和35%。
1998年6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现已撤销)第一次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项目。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001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起步。同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借鉴国外技术,再加上优秀的集成组装制造能力,中国制造业在计算机、手机、汽车等领域出现了大批知名自主品牌。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产业在东南沿海显著集聚,如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产品等,中国制造业在服装、电子机器、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自此,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制造业迅速融入全球化经济,以外贸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模式开始出现。
到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在国际上凸显,制造业整体水平显著增强。继英国、日本之后,中国成为又一个“世界工厂”。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998—2007年是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制造逐渐形成、中国创造开始萌发的阶段,市场导向型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新求发展,一些优秀制造企业迎着风浪走向自立自强。10年间,制造业增加值从26874.92亿元增加到87466.09亿元,增加了约2倍。
这一阶段中国开始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改革开放的第4个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30282.15亿元,中国以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成为制造业产出的世界第一。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0亿元,2017年达到242710.68亿元。
虽然中国制造业经历了1978—2008年3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货物出口的49%、高科技产品出口的2/3都是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显然不足以支撑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制造业从模仿走向创新、从低端走向高端已是业内共识。中国制造业已经完全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低成本的优势不再,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在不断涌现。中国制造业要想在洪流中不断前进,还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
随着2015年“海淘”的兴起及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到来,中国制造低端产能过剩和中高端供给缺乏之间的矛盾凸显。中国制造业先前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已经逐渐减弱,亟待转型升级。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正式进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制造业发展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