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全球来看,2023年欧美主要国家央行继续加息,加息效应逐渐凸显。一方面,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通胀水平虽然仍未达到2%的通胀目标,但持续走低。数据显示,美国CPI已从2023年年初的6.4%降至11月的3.1%,欧元区11月CPI年率降至2.4%。另一方面,加息导致信贷成本增加,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放缓。美联储12月发布的经济前景预期,下调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0.1个百分点至1.4%。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2023年第三季度欧元区GDP环比萎缩0.1%,欧盟GDP环比增长0.1%。2023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3.0%,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3.0%放缓至2.9%,比上一次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见表1-1)。IMF预计,全球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8.7%降至2023年的6.9%和2024年的5.8%,并预计通胀率到2025年才能回到目标水平。
IMF指出,随着货币政策紧缩、贸易疲软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的影响日益显现,全球经济增长保持温和态势。不过,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复苏程度差异较大。发达经济体中,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于预期,但欧元区经济增长弱于预期,预计增长幅度将从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小幅下降,从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这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危机。2023年,亚太地区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全年经济增速有望从2022年的3.9%提升至4.6%。
IMF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的75%将集中在20个国家(地区),其中超过一半集中在排名前4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虽然七国集团(G7)将占较小的增长贡献率,但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仍位列前10。此外,未来5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4个金砖国家预计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近40%。
表1-1 全球经济增长率 (%)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和2024年数据为预测值。
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呈现改善的态势。与前三季度相比,10月,美国货物进出口下降2.1%(1—9月下降5.4%),欧盟货物进出口下降4.6%(1—9月下降6.1%),日本货物进出口下降7.5%(1—9月下降8.8%),韩国货物进出口下降3.1%(1—9月下降12.0%),印度货物进出口增长8.4%(1—9月下降8.1%)。
不过,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市场上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使得未来的国际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主要机构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形势不容乐观。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增加的贸易限制措施、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和高利率压力以及过重的全球债务负担等不利因素仍阻碍着全球贸易发展。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3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将增长1%,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贸易增长水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贸易平均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IMF预计,全球贸易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5.1%下降到2023年的0.9%,后又在2024年上升到3.5%,远低于2000—2019年4.9%的平均水平(见表1-2)。2023年的下降不仅反映了全球需求的路径,也反映了其构成向国内服务的转变;由于产品普遍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的滞后效应也会导致贸易放缓。此外,在气候和地缘政治冲击下,大宗商品价格变得更加不稳定。各国更频繁的作物歉收可能会导致粮食价格飙升和粮食不安全。乌克兰冲突和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加剧,引发供应链中断,食品、燃料、化肥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再次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旨在降低国内价格的农产品出口限制大量增加,使商品向全球市场的交付复杂化,有可能加剧商品价格的波动。石油供应减少导致的油价上涨可能会减少全球经济活动并加剧通货膨胀。此外,地缘经济碎片化加剧可能会限制商品在区域间的流动,造成额外的价格波动。
表1-2 2020年以来世界范围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情况 (%)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和2024年数据为预测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1.3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为完成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高于上次预测的5.1%,依旧保持较高增速。
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经济复苏略有波动。在供给侧,受3年疫情的影响,全社会失业率有所上升,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收缩或持币观望,供给侧活力有限。需求侧,由于企业扩张意愿不强,居民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不仅抑制了即期消费,也影响了远期的消费预期,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明显上升,“企业不敢投、居民不敢花”问题比较突出。
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0%,较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1.9%,较上年同期下降1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0%,较上年同期增加21.0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增加值波动较大,但结构差异明显。其中,第三产业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回暖速度加快,较上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但是波动最大,下半年明显不及上半年;第一产业波动相对较小,前三季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由第一季度的3.7%上升至第三季度的4.2%;第二产业受需求不足和盈利能力下降影响,下半年增速放缓,也不及上年同期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2023年前三季度产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季度数据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回顾2023年,我国经济从“强预期”到“弱现实”再到“弱预期、弱现实”转变。第一季度,疫后生产、需求集中释放,GDP增长4.5%,使得市场对于经济恢复的信心倍增;第二季度,随着疤痕效应显现,复苏动能边际转弱,补偿性生产和需求退潮,经济总体低位运行。下半年,“弱现实”使得市场信心受到打击。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50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0月加快2.5个百分点(见图1-1)。排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2%,比10月加快2.8个百分点。2023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增速为3.5%,11月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增速为1.8%,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
从消费类型看,11月,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0%,增速比10月加快1.5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近八成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可选消费品相对表现更佳。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8%、22.0%和8.0%。在品质类商品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汽车促销补贴活动等因素带动下,部分升级类商品和出行相关商品销售增势良好。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0.7%、16.8%,增速分别比10月加快0.3个、2.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7%、7.2%,增速分别比10月加快3.3个、1.8个百分点。
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1—11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5%,增速比1—10月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加快。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了服务消费市场活力。11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5.8%,增速比10月加快8.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客房收入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1—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39571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17709亿元,同比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2.0%、9.2%、7.5%。
在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放缓。其中,房地产投资依旧疲软,制造业投资增速边际放缓,基础设施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的缓冲作用也已临近阈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0814亿元,同比增长2.9%,与1—10月持平(见图1-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3%,增速比1—10月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26%。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35267亿元,同比下降0.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647亿元,同比下降0.2%;第二产业投资146959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04207亿元,同比增长0.3%。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0%。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4.4%。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8%。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1.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0.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5%。
图1-1 2023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值及累计增速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3年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4.8%,降幅扩大,主要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拖累。从三大投资增速来看,受低基数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有所回升,但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仍较疲弱。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录得-10.5%。而两年平均降幅则较上月进一步扩大1.5个百分点至15.3%。受新开工项目不足的影响,基建(全口径)当月同比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至5.3%。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强韧性,11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录得7.1%,较上月高出0.9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与上月持平,录得-0.5%,当月同比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11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1%,与前值持平。
2023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外需走弱,我国外贸顶住压力,规模稳、份额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价,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7.96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下同)持平。其中,出口21.6万亿元,增长0.3%;进口16.36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5.24万亿元,扩大2.8%。以美元计价,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41万亿美元,下降5.6%。其中,出口3.08万亿美元,下降5.2%;进口2.33万亿美元,下降6%;贸易顺差7481.3亿美元,收窄2.7%。如图1-2所示。
图1-2 2023年1—11月中国进出口额及增速变化情况(以人民币计价)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出口往往具有季节性。海外消费力主要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节假日集中的年底释放,因此,一般第四季度为出口旺季,而第一季度常为淡季。从2023年1—11月的商品贸易出口额来看,受季节性波动影响,1月、2月出口额走低。低基数效应拉高3月出口增速,以人民币计价,3月出口同比增速高达23.4%。此后,由于2022年4月处于疫情高峰期,出口数据低基数效应凸显,4月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出口同比增长10.6%。5月,前期订单积压效应基本消失,欧美经济增长趋缓,海外需求总额未改善,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对出口形成压制,叠加2022年同期高基数效应的影响,当月出口增速大幅回落。此后,6—10月出口持续负增长,直到11月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效应减轻才转为正增长。
从主要出口目的地来看,1—11月,中国内地累计出口额排名前5的目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32147.5亿元)、中国香港(17282.3亿元)、日本(10140.3亿元)、韩国(9531.8亿元)和越南(8677.9亿元)。不过,对美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的出口增速均有所下降。其中,对越南的出口增速由上年同期增长9.6%转为下降0.1%,对韩国的出口增速由上年同期增长14.6%转为下降2.5%,对日本的出口增速由上年同期增长7.7%转为下降3.3%,对美国的出口增速由上年同期增长5.7%转为下降8.5%。对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降幅收窄,由上年的下降11.3%转为下降1.7%。
从主要进口目的地来看,1—11月,中国大陆累计进口额排名前5的目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台湾(12789.9亿元)、美国(10460.2亿元)、韩国(10360.1亿元)、日本(10249.9亿元)和澳大利亚(9912.9亿元)。其中,对澳大利亚的商品进口增速由2022年的下降11.7%转为增长14.6%,对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和美国的进口增速均出现下滑,分别下降12.0%、8.5%、3.3%和2.5%。
与当期需求不足并存,产能过剩矛盾更为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1—10月加快0.2个百分点。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创下年内最高点。从环比看,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7%。如图1-3所示。工信部部长金壮龙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以上。
图1-3 2023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单月来看,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波动较大。1—2月比2022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3月以来,工业增加值持续修复,但增速较1—2月显著放缓。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增速高于2022年第四季度0.3个百分点。4月受上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增速持续加快;5月略有放缓,6月再次回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第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不过,剔除上年较高的基数影响后,两年平均增长3.6%,较第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速为4.7%)有所放缓。第三季度以来,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回落,生产动能边际放缓;8月、9月工业环比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进一步改善,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季度环比增长0.39%;11月工业生产恢复加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比上月加快2.0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7%。
制造业景气度回落。PMI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50%及以下波动,显示在积压需求快速释放后经济回升势头有所放缓。总体而言,生产好于需求,非制造业好于制造业,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如图1-4所示。
图1-4 2023年1—12月中国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及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2月,制造业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来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为50.2%、48.7%、47.7%、47.9%和50.3%,比上月分别下降0.5个、0.7个、0.3个、0.2个和0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PMI为50.0%,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7%和47.3%,分别比上月下降0.1个和0.5个百分点。
全年非制造业PMI一直位于枯荣线以上,但下半年整体不及上半年。3月以后,非制造业PMI逐渐走低,近3个月一直在50%的边界线上波动,表明第四季度非制造业活动指数不及前三季度。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受基础设施投资提速影响,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与上月持平。从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但因为当前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预期较差,水上运输、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全年物价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并持续走低,反映出当前国内国际需求整体偏弱。
2023年,受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以及居民消费降级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回落态势,CPI同比增速年内三次转负,7月同比下降0.3%,10月同比下降0.2%。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全国CPI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再次出现负增长(见图1-5)。
从细分商品类别降幅来看,食品价格降幅略扩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1.8%,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其他类,如鸡蛋、食用油、牛羊肉、禽肉类和水产品价格降幅在1.1%~10.5%,降幅均有扩大。非食品价格中,能源价格由上月上涨1.2%转为下降1.3%;服务价格上涨1%,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价格由上月上涨5.1%转为下降0.5%,宾馆住宿、旅游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涨幅分别回落至6.9%、6.8%和2.1%;服装价格上涨1.4%,涨幅略有扩大。
从环比来看,上半年CPI持续下降,6月已降至0,下半年持续面临下行压力。2023年2月和11月环比降幅最大,均为-0.5%。8月CPI短暂出现回升,环比上涨0.3%,主要是因为消费市场继续恢复,供求关系持续改善,猪肉、燃油价格上涨等带动。
物价低位运行,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不匹配,部分机构担忧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国家统计局指出,中国经济当前没有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减少和经济衰退的情况,因此不存在通货紧缩。
2023年11月,受国际油价回落、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平转降,同比降幅扩大。PPI同比下降3%,降幅比10月扩大0.4个百分点;环比由10月持平转为下降0.3%。截至11月末,PPI同比增速已连续14个月处于下降状态,工业产能利用率仍在75%以下的水平,显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如图1-5所示。
11月,PPI同比回落主要由国际油价回落、锂等新能源金属产能释放、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偏弱等因素导致。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传导至国内是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国内下游需求复苏有所反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PI回暖。同时,2022年同期PPI环比上行,也抬升了本月的同比基数。
图1-5 2023年中国CPI、PPI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PPI构成来看,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4%,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上涨1.7%转为下降3.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降幅在6.3%~15.8%,降幅均扩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下降6.8%、2.3%,降幅均收窄。
逐月来看,1—6月PPI逐月走低。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7—9月虽有所回暖,但第四季度以来,受需求端持续走弱、企业生产积极性有所恢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影响,PPI再次走低。
从全球视角来看,2023年,世界经济继续在俄乌冲突等负面因素影响中艰难复苏,但复苏动能不足、增长势头不稳、各国分化趋势扩大等特征凸显,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风险给全球增长前景蒙上阴影。展望2024年,上半年,随着主要国家继续保持限制性利率,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或进一步衰减,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和货币政策走势将进一步分化。下半年在通胀有效下行后,欧美央行大概率结束本轮紧缩货币周期,美元指数将逐步走弱,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有望增加。
但总体来看,紧缩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贸易复苏疲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都将使得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2023年是消费的复苏之年,但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压力较大,居民消费降级现象明显。此外,房地产领域风险持续暴露,导致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问题突出,住宅销售困难,回笼资金慢。“销售难+融资难”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走低。2023年,广义财政支出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总体而言,国内经济修复一定程度上低于预期。
展望2024年,经济表现较2023年或有所改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23年、2024年、2025年中国经济分别增长5.20%、4.70%、4.20%(见表1-4)。
表1-4 国际机构对2023—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 (%)
投资方面,2024年,财政政策由“蓄力”转向“发力”。为保证经济转型“稳中求进”,中央或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直接支持基建投资、间接支持消费,地产政策聚焦“三大工程”等。因此,基建和消费有望继续改善,地产链修复对经济的拖累也将减弱。
消费有望持续恢复,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在低基数效应下,2023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较快增长,但在居民就业压力和“疤痕效应”等因素影响下,恢复不及预期。2024年,随着出口产业链恢复以及各项稳就业政策落地,就业压力和“疤痕效应”有望缓解,再加上2023年存款持续降息,资金有望向消费市场流动。2024年中国消费增长的中枢可能会恢复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
出口方面,2024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在出口份额保持韧性的背景下,出口增速较2023年或出现微降。不过,2024年我国出口仍有“亮点”可供挖掘。首先,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仍处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对我国部分资源、消费品有较大进口需求。其次,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下,我国占俄罗斯、阿根廷、中东地区进口份额趋势性抬升,汽车、电机设备类商品有望持续受益。最后,美债利率阶段性下行带动利率敏感性行业景气筑底改善,叠加部分行业库存回补,会带动相关贸易需求。
对于下行阶段的物价走势,伴随“猪周期”逐步走出底部,居民消费进一步修复,2024年CPI同比中枢有望从2023年0.4%的低位,逐步回升至1.3%左右。预计2024年宏观调控将进一步重视促消费,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预计随着政策发力,未来CPI在负区间不会持续太久,到2024年2月有望回正。PPI方面,预计年内我国工业企业需求回暖趋势将继续保持,但全球经济减速导致的外部通胀输入减弱,且外需短期回暖相对温和,预计PPI保持在负区间或仍持续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