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双创”理念的提出与意义

所谓“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李克强同志于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此后“双创”开始作为一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开来。了解“双创”理念的提出背景与现实意义,是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的前提与基础,下面将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一、“双创”理念的提出背景

(一)经济新常态成为显著特征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特征。下面将从时间、空间、时空结合三个角度,对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进行阐述。

1.时间角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形成的结果即经济新常态。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稳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一些隐藏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面临着三重困难,即经济增速调整困难、调整阵痛困难、刺激政策消化困难。经济增速调整困难要求适度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调整阵痛困难要求加快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消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低产能产业;刺激政策消化困难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能再依靠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带动,而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新的创新力量。

2.空间角度

经济新常态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国际形势下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国际产业分工遇到困难,二是出口优势减弱。从整体来看,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势头持续向好,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大国,但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经验,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占据世界出口贸易的10%左右,就会开始出现增速下降的情况,一旦到达拐点,将难以继续高速增长。因此,我国不能仅依靠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应更加重视内需的扩大与创造力的提升。

3.时空结合角度

随着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速,发展方式由注重速度、规模转为注重效率、质量;第二,经济发展结构由以增量扩能为主,转为做优增量、调整存量并存;第三,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由资源、劳动力转为创新力、创造力。

要想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就要依靠技术进步,持续不断地提高要素质量,打造经济增长“双引擎”。一方面,对传统引擎进行升级与改造,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最具突破性和先导性的环节。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建设等,均为“双创”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创”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是一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人民群众拥有资金、劳动力等诸多生产要素,其不仅是消费主体,同时也是生产主体,是具备创业条件的。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具备创业能力且对创业深感兴趣的人才加入到创业队伍中,那么将大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无论是经济发展的转型要求,还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在呼唤着“双创”的推进,而就我国当前的财政实力和政策环境而言,也是足以保障社会主体实现“双创”的。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赢得转型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三)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创新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否得到提升。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科技革命时代,我国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力和创造力,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创”提出的重大意义

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 。“双创”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认识与总结,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新常态的形成更是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双创”的作用即在于通过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消除不利于创新发展的各类制度束缚。具体来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来促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打造新引擎、激发新动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只有加大对“双创”新引擎的培育力度,在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将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并用创业带动就业,才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是弘扬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距今虽已有数年,但其普及程度尚未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人才数量也并不可观,不少人因担心失败而不敢轻易迈出走向创业之路的重要一步。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进“双创”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解决就业问题,更是弘扬“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人们的创业勇气,营造敢于挑战自我的社会文化氛围,使追求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目标,这可以说是“双创”理念的更深层价值。

(四)有利于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跟风式消费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的消费方式。新的消费需求使传统供给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日渐突出,也对产品供给、服务供给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例如,以制造、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应加大对设计、质量、个性、定制等问题的重视程度,尽可能使产品朝着精、专、特的方向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有利于企业适应新的消费模式,增加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为前提,同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挖掘需要将群众智慧和科技创造力进行深度融合,即一方面要不断突破核心科技,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另一方面要通过凝聚大众智慧,将“万众创新”的理念转化为科技成果,而后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重视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强化我国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与此同时,从社会层面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鼓励各类新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六)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是指国务院在2015年5月印发的有关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等一系列发展目标,而其根本目标则在于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中国制造2025》致力于通过对全社会力量进行动员,来推进我国的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具体来讲,社会各界应各自分工,共同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第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将政产学研用结合起来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第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创新能力;第三,重视理念创新,既要学会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又要重视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营造鼓励创新、重视创新的社会氛围。在上述任务当中,“营造鼓励创新、重视创新的社会氛围”同样是“双创”所倡导的理念和着力实现的目标之一,因此可以认为,“双创”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制定目标的加速器。 JhYSCtVXEpX3wdoCDWELIK76eTSHOWCiQG6JVa5tTs958KDDc7Y3rikxlxf80r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