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认识基础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群体之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基于创新、创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在概述人类创新、创业简史的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施进行了阐述。

一、创新、创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一词由来已久,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我们这里主要从创新的本质出发,力图对创新的含义做出全面的阐释。

从词源的角度来讲,创新属于外来词的范畴,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斯·熊彼特提出。在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首先使用了创新一词,并将创新界定为“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3]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如图2-1所示。

img

图2-1 创新的具体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活动属于经济行为的范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创新的内涵,应该从经济学范畴进行探源。基于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创新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引入和革新。简单来说,经济学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新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②将重新组合的新知识引入经济系统;③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革新及其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

创新一词虽源于并最早应用于经济学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所涵盖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具体来说,创新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新是将新设想、新概念等应用到具体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创新就是实践新理念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检验新理念是否符合相应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新理念发挥功能指导实践的过程。

第二,创新是基于相关知识、信息等,创造、引进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潜在的需要;第二个阶段是基于相关知识、信息研发新事物;第三个阶段是检验新事物的可行性;第四个阶段是将新事物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第三,除“创造”“引进”外,创新还可以通过改进、完善原有事物的方式,来获取延伸收益。具体来说,创新一方面可以将“创造成果”与“引进成果”投入市场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和完善原有事物,在推动原有事物发展的同时,形成新的成果,从而获取收益。

(二)创业的含义

从本质上来讲,创业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项具体的社会活动,其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因此,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创业这一社会活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他们在创业的概念界定方面依旧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表2-1为西方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创业的理解与阐释 [4]

表2-1 西方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创业的理解与阐释

img

从表2-1中我们能够发现,西方学者对创业的理解与阐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业是一种创业者洞察识别机会、获取利润的活动;第二,创业是一种集中展现创业者心理特质的活动;第三,创业是一个寻求机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第四,创业是一种创建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活动。

我国学者对创业的理解与阐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创业是一个寻求、发现、捕捉、利用各种机会,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其二,创业是基于市场驱动,在有效而充分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抓住一切可用机会,创建新组织、开发新产品、获取利润的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创业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的层面来讲,创业主要体现为创立个人、集体、国家的各项事业及所取得的相应利益;从狭义的层面来讲,创业是一种通过创建新企业来实现社会价值的活动。

(三)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1.创新与创业的联系

创新与创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与创业在内涵方面是相互包容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互动发展的;第二,创新是创业的条件与重要保障,创业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创新的发展;第三,从本质上来讲,创业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2.创新与创业的区别

虽然说创新与创业都包含开创新事物的意思,但从内涵上来讲,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区别的。我们这里主要借鉴国际上创新创业研究专家对创新与创业区别的认识,具体内容如表2-2所示。

表2-2 国际上创新创业研究专家对创新与创业区别的认识

img

<续表>

img

二、人类创新、创业简史

创新、创业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创业的历史。具体来说,人类创新、创业的历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创新、创业史,工业文明时期的人类创新、创业史,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与创业革命,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创新、创业史

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自秦汉时起,至宋元各代,可以说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不仅形成了区别于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体系,而且将这些内容不断改进并传承了下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过的国家。

农业文明时期,我国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即“四大发明”的出现及应用。“四大发明”的成熟与推广,形成了我国科学、经济领域史无前例的壮观景象。英国的李约瑟多次指出,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创造是远远超过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的。正如李约瑟所言,在3~13世纪,我国在科学技术发明的优势是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指南针为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国家的“财富积累”提供了便利;火药成为欧洲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欧洲国家的反封建进程提供了永久性的动力。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二)工业文明时期的人类创新、创业史

如果说农业文明时期的人类创新、创业史中的“主角”是中国,那么工业文明时期的“主角”则是西方国家。

当我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技术革命,这一阶段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心在英国;第二次高潮是以煤化学和合成燃料为代表的化工技术革命,这一阶段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心在德国;第三次高潮是以电气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这一阶段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心在美国。

最早发明蒸汽机的人其实并非瓦特,当时,蒸汽机主要用于矿井提水,蒸汽机的效能是比较低的,瓦特经过九年的技术改造,最终实现了蒸汽机的工业化生产。经瓦特技术改造过的蒸汽机可与大多数的工具机连接,这极大地加速了人类创新、创业的步伐,如火车、轮船等大机器在蒸汽机的带动下飞速运转,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整个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要比英国慢近半个世纪,为了迎头赶上,德国派遣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理念等,学成归国后参与德国的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当时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有雅各比、高斯、李比希、欧姆等,可以说是这些科学家的努力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德国的煤化学技术和合成燃料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化工技术革命,加速实现了德国的工业化步伐,使德国仅用40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英国花费100年才完成的事业,同时标志着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创新、创业第二次高潮的到来。

以电气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是由美国推动形成的。19世纪中叶,美国不再照搬欧洲的技术,而是走上了创新、创业之路。这一时期,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有发电机(西蒙)、电话(贝尔)、电灯(爱迪生),这三大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创新、创业第三次高潮的到来。

(三)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与创业革命

20世纪中叶,随着信息技术(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日益加深;③科学技术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力大幅提高;④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形成并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基于信息、知识的生产与消费而形成的经济,它是一种以现代科技产业为主要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据的新型经济。就企业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战略资产的代表,也是衡量企业财富的重要标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有效整合、创新利用各种信息、知识资源。

创意经济是基于创意产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其中,创意产业就是通过开发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常见的创意产业包括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等。创意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其特点如图2-2所示,发展创意经济对不同国家创新、创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img

图2-2 创意经济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创新、创业在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使得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引擎”的角色。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所营造的良好社会条件和环境,不仅为人们的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且为创业革命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服务业的改革与转型,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的成功创业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社会民生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支持。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构建创新创业理念,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体来说,转变教育思想,构建创新创业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树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理念;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体制、机制中;③转变教育思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⑤统筹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素质、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将就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培养方案而言,高校应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导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就学分构成而言,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考核方式而言,高校应兼顾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考核;就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而言,高校应建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管理和评估模式,从而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助力。

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从本质上来讲,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锻炼,才能对自己所学的有关创新创业知识的最终成果进行切实的检验,才能真正地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说,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高校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见习基地;另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见习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要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并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将身边创业成功的案例纳入教材,从而丰富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从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2.课程的设置

就课程的设置而言,高校应着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相辅相成作用;其二,将职业规划、实践教育纳入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育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选择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学以致用。

(四)加强教师培训,充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一线教育,可以说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当下,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聘请了专业的教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这些专业的教师多为学术专家出身,创业经历、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而且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聘请理论知识扎实、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融资困难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因此国家应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并由地方政府、高校给予匹配,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例如,政府可牵头设立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进入,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2.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的目的在于保障并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国家、地方政府应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在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给予创业大学生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保障。 /X+VZc8A79GkKwUcFSef/HiF8pp7rnfMLQL2m9PloBLXcP3Zy1Jqs8GOTMfps0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