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Lambert和Cooper(2000)提出的经典供应链管理定义得到相关专家与学者的一致认可:供应链管理是对核心商业流程从最初的供应商到终端用户进行产品、服务与信息的整合,从而更好地为顾客与利益相关方提供附加价值。这一定义非常强调整合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认为整合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随着实践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也将增添新的内涵,本书的研究将供应链整合作为核心概念,研究其定义和特征,这将有力地填补供应链整合定义研究的空白,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关于整合与绩效的研究,尽管众多学者都认为整合与企业绩效存在正向相关关系(Frohlich and Westbrook,2001;Rosenzweig et al.,2003;Vachon and Klassen,2006;Swink et al.,2007),但是关于这一观点,并不能得到所有研究人员与企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同。Zailani和Rajagopal(2005)对供应商整合以及客户整合与企业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美国和东亚地区的企业为实例进行比较研究,但是其观点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Power(2005)对供应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文献研究。Fawcett和Magnan(2002)甚至认为供应链整合就是制造一些华而不实的概念来哗众取宠。所以,Fabbe-Costes和Jahre(2008)在对供应链整合的概念及其绩效进行研究后,得到结论: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的有效性还值得怀疑,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书将构建供应链整合与绩效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将用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究其影响关系,为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关系研究积累实证资料。

除此以外,目前大部分关于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以及如何更加快速地响应顾客需求,关于供应链整合对质量的影响则有所忽视。经过分析Ho等(2002)以及Cousins和Menguc(2006)等的研究成果,发现其根源在于最初大部分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的学者往往是从传统的物流与采购职能研究转入这一领域,因此研究人员将着眼点聚焦于基于职能来对绩效进行评价,缺乏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来认识供应链绩效。

Forker等(1997)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在企业供应商中推广TQM(全面质量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绩效,因此认为必须鼓励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但是,根据Zailani和Rajagopal(2005)的研究,供应链效率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因此要通过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从而满足顾客需要,必须在生产和分销活动中充分考虑质量这一重要因素。最近几年,大规模产品召回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造成的影响波及全球。其中甚至包括大众汽车、丰田汽车、三星手机等全球著名企业,给企业造成了巨额损失并极大地伤害了企业声誉。这充分揭示了一些企业在供应链全球化过程中,对于质量缺乏管控,同时也说明质量管理对于供应链的重要性,需要得到更大的关注。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这一研究领域,Kuei等(2001)、Lin等(2005)、Sila等(2006)等大量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对供应链情境下如何进行质量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Robinson and Malhotra,2005)强调企业应通过与供应链所有伙伴进行合作与互动,从而持续不断地改善绩效,这一理论将现有的质量管理理论的边界从聚焦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来对质量进行管理。

目前,在供应链质量管理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关于质量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等问题都需要学术界与企业界进一步深入探讨。Kaynak和Hartley(2008)提议管理者不应当把管理视野局限于企业内部,应当延展至整个供应链,以供应链为视角管理质量。本书试图从流程整合和过程质量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供应链质量管理对绩效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启发。

1.2.2 实践意义

面临着内需不振与产能过剩的双重难题,国家层面开始从供给角度进行着力,适时提出供给侧改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改革的重要导向,在企业层面则必须做好相应的“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生产与运营效率,以技术和管理的提升来减少无效消耗,降低交易成本、制造成本、财务成本,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产品和服务品质升级,依托质量打造品牌。综观我国制造业,各个传统工业基地如东北、中原、西北等地区的制造业普遍存在利润偏低,产品质量低下,经营不景气的状况。

以笔者所在的城市河南省洛阳市为例。河南省洛阳市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确立的国家重点基础工业城市,是中原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其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目前,洛阳市的工业制造行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重工业占比过高

根据《洛阳统计年鉴(2022)》,2021年洛阳重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9.45%。一方面重工业占比高,体现了洛阳制造业在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集群优势;但另一方面重工业能耗高,产能过剩严重,环境压力大,制约了洛阳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还会面临碳减排的严峻挑战。轻重工业各有不同的运转周期和市场规律,轻重工业合理搭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周期,但洛阳重工业占比高,产业周期同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会偏弱。

(2)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

除了重工业比重高,洛阳制造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洛阳市国有及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占比(14.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43%)。同时,洛阳国有及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成本(38.87%)和管理费用(41.41%)又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43%、24.82%)。这表明洛阳国有企业运行绩效低于全国同类企业。《洛阳统计年鉴(2022)》显示,洛阳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21.1亿元,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233.3亿元,下降18.6%;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4%。

洛阳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制造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洛阳科研院所较多,其R&D投入也被统计在内,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多数企业R&D投入过少的问题。研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洛阳市工业企业处于低效运营状态,盈利能力较差,缺乏增长潜力与发展活力。如何摆脱利润不断下滑的困境,重塑传统制造业活力,是当前洛阳市乃至全国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3)发展思路落后

与此同时,与重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思想和意识也被不合时宜地保留下来,成为洛阳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过去一段时间,洛阳企业还是有计划性的思维,市场意识不足。比如一拖有载货汽车整车的牌照,但是没有抓住汽车产业的机遇。洛阳很多人说,洛阳永远有汽车梦。但是洛阳就是错失了这个发展机遇,这个机遇过去了,没有第二次机会。产业发展需要试错空间,核心技术需要在试错中发展,试错会为一个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助力企业的变革与创新,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淘汰掉一部分企业。但老工业基地不敢轻易试错,因为有职工负担、业绩考核等多重压力,管理者只能保守处理,谨慎创新,求稳怕乱,大多采用效仿紧跟的思路,看到有成功案例时再做。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别人具有先发优势,已经抢占先机,占领市场份额,此时再想超越就很难了。不只是洛阳,绝大多数老工业城市在转型中都会面临这样的困难。如今,当合肥等经济总量曾经落后于洛阳的城市已经在发展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时,洛阳的产业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做重型装备、轴承、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甚至是夕阳产业。

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现状以及近几年我国消费者“出国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的事件表明,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属于我国制造业的知名品牌,已经成为企业面对消费升级、实现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的研究正是要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和新思路,主要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来谈如何提高供给侧质量,其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利用供应链整合实现企业提质增效以及高质量发展,继而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zRK3ZZ1wOxjPRSqBbQHA5CjYs4wft89tDmBDTabUc7uGZY1jN2CaV+mZhBIdtD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