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分析框架

诚如前文所述,区域利益是一切经济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每一个行政区域是某一群体对稀缺资源具有控制权的空间单元,亦即利益主体。从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看,“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136] 。在经济学理论中政府常被比喻为“看得见的手”,履行着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等多种职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是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

然而,现代国家的政府是一个由若干层级政府组成的科层结构,即包括中央政府和多级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政府无论是基于干部绩效考核的需要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其职能偏好于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之义便是立足区域的资源禀赋以及区位等条件,发挥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融入地域分工体系。其次则是强化区际经济联系:若本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则需要中心地(中心城市等增长极)辐射带动发展;若本区域发展相对发达则需要拓展腹地。当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区域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张,中心城市沿着“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路径发展也必然要求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速与周边地区的融合。于是,具有自下而上自发性特征的经济区建设机制就会逐渐形成(见图2-4)。

图2-4 分析框架

中央政府在特定区域也会有其利益。出于国土空间开发、区域平衡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会设置不受行政区边界限制的经济区或者功能区,而这些经济区或者功能区通常均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于是,经济区建设便有了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给。中央政府的政策供给与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将推动经济区建设从构想逐渐走向实践,有助于经济区的培育与发展。

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约束的不同,经济区各行政单元的发展水平、程度以及能力各异。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经济利益的主要代表,掌握着经济发展的决策权,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变化将迫使地方政府不断调整经济行为以维护甚至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对区域经济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关注内部经济差异、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成为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由此可见,经济区建设应把解决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增强经济合作凝聚力、实现各成员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通常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经济区具有生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经济区内部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也就成为必然要求。

从长期趋势来看,经济区内部落后地区均期望借助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及能力等方面缩小与富裕地区的差异,甚至是能够追赶上富裕地区。否则,不同利益主体相互间发展不平衡的利益冲突及目标差异将导致在区域经济合作及经济区建设中的“合作困境”,并最终使区域经济合作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有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建立利益平衡或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经济区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竞争关系和互惠互利条件下的合作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区加速走向成熟。 OrCU9CnPeWgE2QhvMGrBrFtoylXN6+pbFVF1WQAisGyGyTmU09hpKUF577fp1S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