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从区域利益出发,抓住政府主导经济发展这一特质,结合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和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给分析经济区形成的主要机理,并将区域经济差异纳入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范畴。
第二,中国地域辽阔,地区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迥异,存在着诸多具有特定经济发展特征的区域。从地理角度来看,兰州—西宁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既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甘青两省的交界地区,也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400毫米降水量)地区;从人文角度来看,兰州—西宁地区不仅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融的节点地区,而且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从经济角度来看,兰州—西宁地区既是“胡焕庸线”西北侧经济活动的高密度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在黄河上游区域规划建设的重要城市群地区,在支撑西北地区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向西开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简而言之,兰州—西宁地区既具有一般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而,有必要从县域尺度出发对该地区的经济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复杂的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状况。
第三,基于泛克里金空间插值法以及国家战略安排、甘青两省区域发展规划等,较为合理地明确了兰州—西宁地区的空间范畴,并在研究过程中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该地区县域尺度长时间的统计数据与资料,初步建立了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信息在内的数据库,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不仅纳入了夜间灯光数据,而且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了县域CO 2 排放量与县城废水排放量两个指标,以期更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兰州—西宁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绩效及其空间差异。此外,考虑了县域单元之间空间自相关性的影响,能够相对更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收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