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惠牵着钟馗的手,身后跟着挑着书箱的家僮,一步步走进了“启蒙社学”的院子。院子里的老槐树底下,十几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孩子正围着邹希贤先生,手里捧着书卷小声诵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成斑驳的光影,满院都是朗朗的读书声,让人听着心里就格外踏实。
邹先生见他们来了,连忙让学生们先各自温习,自己则迎了上来。钟惠赶紧把钟馗往前推了推,又对着邹先生深深作了个揖,语气里满是恳切:“先生,这孩子年纪还小,性子虽然乖顺,但毕竟没离开过家,往后在学堂里,还望您多费心指引。要是他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犯了迷糊,您可得多开导他,帮他打通思路。将来他要是能成器,不只是我这老头子会一辈子感激您,您的名声也会更加响亮啊!”
邹先生连忙扶起钟惠,笑着摆手:“先生您太客气了!我才疏学浅,本来没资格当孩子们的老师,承蒙您这么看重,我哪能不尽心尽力呢?您看钟馗这孩子,眼神清亮,举止有礼,一看就是个有灵气的,将来肯定能成为您的骄傲,就像园子里精心培育的桃李,长成后能为朝廷出力,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定会超越常人,不会困在寻常俗事里的。”
钟惠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却还是忍不住叮嘱:“先生您过奖了,我可不敢指望他将来能有多大出息,只是这孩子年纪小,心性还不定,麻烦您多约束着点,早晚好好教导,别让他的心被外面的玩乐勾走了,我就知足了。”
邹先生连连点头应下:“您放心,我定会好好教他。”两人又说了几句家常,钟惠才依依不舍地摸了摸钟馗的头,嘱咐他“好好听先生的话”,这才转身离开。钟馗站在原地,看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握紧手里的小木牌,跟着邹先生走进了学堂。
从那以后,钟馗就正式在邹先生门下读书。他天生就聪明,别的孩子要读好几遍才能背下来的文章,他念个两三遍就能记住;先生讲《论语》里的道理,别的同窗还在皱着眉琢磨,他已经能顺着先生的话说出自己的见解。邹先生每次提问,他都能对答如流,先生常常摸着胡子感叹:“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还从没见过这么机灵的孩子!”
这天上午,阳光正好,邹先生把学生们都叫到院子里的槐树下,准备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孩子们纷纷站好,有的手里还攥着书卷,紧张地等着先生提问。邹先生清了清嗓子,开口问道:“你们知道吗?想要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最根本的就是‘修身’这两个字,你们明白其中的意思吗?”
话音刚落,院子里就安静了下来。有的学生低着头抠手指,有的皱着眉冥思苦想,半天没人说话。就在这时,钟馗往前迈了一步,双手拢在袖子里,从容地回答:“先生说得太有道理了!‘修身’就是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只有自己做得正、行得端,才能管好家里的事,将来才能为国家出力啊!”
邹先生眼睛一亮,忍不住拍手称赞:“说得好!你真是个懂道理的好孩子,要是能继续用心读书,把学问学扎实,就能看透圣贤之道的根源,达到圣贤的境界,还怕将来不能成名、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吗?你一定要继续努力啊!”
钟馗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学生一定记住先生的教诲。”
从那以后,钟馗学习更用功了。每天天不亮,他就已经坐在学堂里背书;晚上回家,还会跟着钟惠一起温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第二天问先生。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学问越来越扎实,不仅先生喜欢他,连村里的街坊邻居都知道邹先生门下有个聪明的孩子,每次见到钟惠,都要夸上几句“你家钟馗将来肯定有大出息”。学堂里的同窗们,一开始还有人不服气,可看到钟馗不仅学问好,还愿意帮大家解答难题,慢慢也都服了他,遇到不懂的地方,都愿意找他请教。
邹先生看着钟馗一天比一天优秀,心里十分欣慰,还特意写了一首诗称赞他:“后生可畏不可欺,超出寻常世所稀。万里鹏程须有分,脱却布衣换紫衣。”意思是说,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将来肯定能摆脱平民身份,穿上象征官员的紫衣,成就一番大事业。
至于钟馗接下来在学堂里还会有哪些精彩表现,又会学到哪些重要的道理,咱们下回再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