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钟馗已经长到六岁。这孩子越长越出挑,眉眼间既有钟惠的沉稳,又带着潭氏的清秀,平日里不仅能背完《三字经》,还会帮着钟惠整理书房里的书卷,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追着钟惠问个不停,活脱脱一副“小书生”模样。
这天晚饭后,潭氏收拾完碗筷,坐在堂屋的椅子上,看着钟馗在院子里跟家僮玩“读书”的游戏——他拿着一本翻开的《论语》,站在石阶上,有模有样地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家僮们则站在下面,像学生一样认真听着。潭氏越看越欣慰,转头对坐在一旁喝茶的钟惠说:“咱们的钟馗总算长成半大孩子了,如今最要紧的就是送他去从师读书,可不能让他一直在家玩闹,耽误了终身大事。老话说‘养子不教父之过’,咱们做父母的,得为他的将来打算。不如找个有名望的好老师,送他去学堂里跟着先生学习,跟同窗们一起切磋琢磨学问。要是将来能成器,一来能给祖宗争光,二来也能让咱们做父母的脸上有光。不然的话,就算白白在世上走一遭,又有什么可贵重的呢?”
钟惠放下手里的茶杯,连连点头:“夫人说的这话太对了!我也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一直在琢磨找哪个老师合适。咱们这附近的几个村子,像样的先生不多,只有村东头社学里的邹希贤先生,是个靠谱的人。听说他早年考过秀才,后来因为家里有事,才留在村里办社学教书。他教学生有自己的法子,不管多调皮的孩子,到了他手里,都能安下心来读书;而且他立的规矩也周全,学生们既尊敬他,又愿意跟着他学。我看不如选个好日子,把钟馗送到邹先生的社学里,让先生早晚教导,将来把他教成有用的人才,这不是再好不过的事吗?”
潭氏一听邹希贤先生的名字,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听过邹先生的名声,说他为人正直,学问也好,把钟馗交给这样的先生,我放心!”
第二天一早,钟惠特意把钟馗叫到跟前。此时的钟馗已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头发用一根青色的丝带束着,看起来格外精神。钟惠蹲下身,看着儿子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人要是不读书学习,就跟禽兽没什么两样了。如今你已经长大了,我打算送你去书堂里跟着邹先生读书学艺。到了学堂之后,你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学,可不能偷懒懈怠,知道吗?”
钟馗虽然年纪小,但也明白读书是件重要的事,他用力点点头,声音清脆地回答:“父亲放心,我一定会好好跟着先生学习,不偷懒!”
钟惠见儿子这么懂事,心里十分高兴,当即让家僮去收拾书箱——里面装着崭新的笔墨纸砚,还有几本精心挑选的启蒙书籍,连写字用的砚台,都是钟惠特意去镇上的文具铺挑的上等端砚。一切准备妥当后,钟惠亲自牵着钟馗的手,往村东头的社学走去。
一路上,钟馗好奇地问东问西:“父亲,邹先生会不会很严厉呀?”“学堂里有很多同窗吗?”钟惠耐心地一一回答:“邹先生虽然立了规矩,但待人很温和,只要你好好听话,先生一定会喜欢你的。学堂里有十几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孩子,到了那儿,你就能交到新朋友了。”
没走多久,就到了社学门口。只见一座小小的院落,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启蒙社学”的木牌,院子里传来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邹希贤先生正好站在门口送一个学生家长,看到钟惠带着钟馗过来,连忙笑着迎了上去。钟惠赶紧拱手行礼,把送钟馗来求学的事说了一遍。邹先生看着钟馗,见他眼神明亮,举止有礼,心里也有了好感,当即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钟馗按照父亲教的,恭恭敬敬地对着邹先生磕了三个头,喊了一声“先生”。邹先生笑着扶起他,还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红绳系着的小木牌,上面刻着“钟馗”两个字,递给钟馗:“以后你就拿着这块牌子来学堂,先生等着你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学问的人。”
钟惠又跟邹先生嘱咐了几句,才依依不舍地跟钟馗告别。看着儿子跟着邹先生走进学堂的背影,钟惠心里既期待又欣慰——他仿佛已经看到,多年后,钟馗穿着官服,拿着书卷,成为朝廷栋梁的模样。
后来有人为这事写了首诗:“择师送儿入学堂,琢磨成器绍书香。莫因年少任放肆,须知男儿当自强。”至于钟馗在学堂里如何读书,又会遇到哪些同窗趣事,咱们下回再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