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神僧点化之后,钟惠夫妇更是把这个孩子当成了心头宝。每天清晨,钟惠处理完家里的琐事,第一件事就是去内房看孩子;潭氏刚坐完月子,就亲自给孩子缝小衣裳,连喂奶、哄睡都不肯假手他人。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下,常常能看到夫妻俩并肩站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孩子的趣事,脸上的笑容比春日里的阳光还要温暖。
这天傍晚,潭氏抱着已经满月的孩子,坐在窗边喂奶。看着孩子咕咚咕咚喝奶的模样,她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小脑袋,转头对一旁看书的钟惠说:“咱们能有这个孩子,全靠天地保佑、神明庇佑,如今宗嗣有了着落,可孩子还没个正经名字呢,总不能一直‘孩儿孩儿’地叫着。”
钟惠放下手里的书,走到妻子身边,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心里琢磨起来。他想起孩子出生前,潭氏梦见抢吞红日的奇事;又想起神僧说这孩子将来能平定妖祟、造福百姓,得取个既响亮又有寓意的名字才行。他在屋里踱来踱去,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说“叫钟阳如何?取太阳的‘阳’,对应夫人吞日的梦”,一会儿又摇摇头,觉得不够大气;一会儿又说“叫钟瑞?寓意祥瑞”,可又觉得少了点独特的气韵。
就这么琢磨了大半个时辰,钟惠突然眼睛一亮,猛地停下脚步,对潭氏说:“有了!昔年夫人曾梦抢吞红日,‘馗’字有四通八达、光明正大之意,又与‘葵’同音,葵藿向阳,正合红日之兆。不如就给这孩子取名‘钟馗’,你看怎么样?”
潭氏听了,反复念了几遍“钟馗”,笑着点头:“这名字好!既念着我当初的梦,又透着股堂堂正正的劲儿,就叫钟馗!”夫妻俩当即决定,第二天就请人把孩子的名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堂屋的显眼处,还特意摆了些水果糕点,算是给孩子正式定名。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钟馗就快满周岁了。这孩子跟寻常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一岁时还只会含糊地喊“爹娘”,他却已经能清晰地叫出“父亲”“母亲”,甚至能跟着钟惠念简单的诗句;别的孩子刚学会走路时摇摇晃晃,他却走得稳稳当当,还会跟着丫鬟们学做家务,看到地上有纸屑,会主动捡起来扔进簸箕里。
一天午后,钟惠坐在院子里的凉棚下,看着钟馗拿着小木棍在地上画画——虽然画得歪歪扭扭,可仔细一看,竟然有点像“山”字。钟惠越看越欢喜,转身对坐在一旁做针线活的潭氏说:“你看咱们的钟馗,姿容俊雅,眼神里透着机灵劲儿,跟寻常孩子比起来,真是不一样。我看他将来,必定能成为朝廷的得力大臣,撑起国家的大梁。到时候,咱们钟家能荣亲耀祖、光大门庭,他还能造福天下百姓,名字被写进史书里,流芳百世,我对他可有这样的期许啊!”
潭氏放下手里的针线,笑着反问:“你怎么就这么肯定呢?他才刚满周岁,将来的事还说不准呢。”
钟惠指着正在跟丫鬟玩捉迷藏的钟馗,语气十分笃定:“知子莫若父啊!你看他,做什么事都比别的孩子认真,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可不是寻常孩子能有的。再说,神僧之前也点化过,说他将来有大作为,咱们只管好好培养他就是。”
夫妻俩正说着话,抬头一看,只见一轮明月已经升到了天空中央,银白色的月光洒在院子里,把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远处传来樵楼敲初鼓的声音,“咚——咚——”的鼓声慢悠悠地飘过来,提醒着人们夜色已深。
钟惠伸了个懒腰,对潭氏说:“时候不早了,咱们也该回房休息了,明天还得教钟馗认新的字呢。”潭氏点点头,起身把钟馗抱起来,一家三口说说笑笑地走进了内房。
后来有人为钟馗的幼年模样写了首诗:“姿容秀雅别寻常,劝君莫作等闲看。他年奋志芸窗内,自有声名四海扬。”至于钟馗长大后如何读书习文,又会遇到哪些难忘的经历,咱们下回再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