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钟馗离开寒冰地狱,顺着冥司的路径继续前行。刚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眼前突然出现两座巍峨的高山,并肩而立,山体漆黑如墨,山顶隐在厚重的雾气中,分不清是云是山,这便是“双峰”。两山之间开辟出一条宽阔的大路,路面由青黑色的石板铺就,石板缝隙里渗出淡淡的寒气,走在上面,脚底都透着凉。
顺着大路往山坞深处走,前方又出现两座并立的山峰,名曰“荆棘岩”。只见岩上的树木歪歪扭扭,藤蔓如乱麻般缠绕在枝干上,密不透风的藤叶遮天蔽日,连冥司微弱的光线都难以穿透,只能隐约看到斑驳的光影落在地上。更奇特的是岩间的怪鸟:有的鸟长着人的面孔,嘴里能唱出不同曲调的歌谣;有的鹦鹉站在枝头,反复念着“阿弥陀佛”;还有的花禽羽毛艳丽,竟能啄出类似诗句的印记。更有甚者,有的鸟像凤凰却长着两个脑袋、四只脚,有的只有两只翅膀却独腿站立,还有的生着四肢却拖着两条尾巴,奇形怪状的异鸟数不胜数,叫声或清脆或沙哑,交织在一起,倒成了冥司中难得的“热闹”。
钟馗正驻足观察这些异鸟,忽然瞥见前方雾气中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坊额上用猩红的颜料写着“鬼门关”三个大字,字体扭曲如鬼爪,透着一股阴森之气。刚入关内,就见无数恶鬼从雾气中钻出来,密密麻麻地跪满了道路两侧:有身披黑衣的天鬼、脚踩旋风的顺风鬼、眼如铜铃的千里眼鬼、贴在墙根的听壁三尸鬼;还有青面獠牙的青面鬼、红头红发的红头鬼、面色惨白的白面鬼、长着猪首的黑面鬼;更有生着两角的二角鬼、满身花纹的五花鬼、脑袋泛着青光的青头鬼、身体透明如琉璃的琉璃鬼,以及寻山的、伏路的、抱口的、飞来飞去的,甚至蛇形、豹头、牛头、马面的恶鬼,不计其数。这些恶鬼平日里凶神恶煞,此刻却都垂首躬身,齐声喊着“恭迎钟大人”,声音此起彼伏,倒让这鬼门关多了几分诡异的“恭敬”。
穿过鬼门关,前方便是宋帝大王的第三殿。殿宇比初江殿更显威严,殿顶的琉璃瓦在冥光中泛着暗紫色的光泽,宋帝大王身着明黄色朝服,正站在殿外等候。两人行过礼后,宋帝大王邀钟馗入殿设宴,席间奉上的冥司佳酿,入口带着一丝清凉,却能驱散沿途的寒意。酒过三巡,宋帝大王命鬼判取来善恶文册,供钟馗查验。
钟馗接过文册,逐页仔细翻阅,当看到《纪恶册》中“李克义”三个字时,不由得愣了一下——这不正是河口那个害死母亲、赶走父亲的不孝子吗?他心中暗道:“此人在阳世已遭雷劈,没想到死后还要在冥司受刑,真是恶有恶报,天理昭彰啊!”待逐条查完,确认文册记录无误,钟馗便起身告辞,往锯解地狱而去。
没走多久,一座阴森的衙门出现在眼前,牌坊上“锯解地狱”四个大字透着血腥气。刚到门首,注禄判官就带着一群夜叉、小鬼匆匆迎上来,躬身行礼:“卑职等恭迎钟大人!”钟馗点点头,跟着他们走进狱内。一进地狱,就见无数冤魂跪在道路两侧,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清,个个嚎啕大哭,声音嘶哑,却无一人敢起身。钟馗见他们哭得凄惨,疑心其中有冤屈,便让鬼判将冤魂逐个带到面前审问,可问来问去,要么是作恶多端的强盗,要么是欺善怕恶的贪官,竟无一个值得宽恕的。
审完冤魂,钟馗正准备离开,忽然瞥见东廊下两个夜叉正用厚木板夹着一个冤魂,那冤魂被麻绳紧紧绑在木板上,挣扎着想要反抗,却被夜叉死死按住。旁边的刑架上,一把寒光闪闪的大锯正被另一个夜叉打磨着,锯齿上还残留着暗红色的血迹。钟馗走上前,指着那冤魂问道:“此人身犯何罪,要受这般酷刑?”
按住冤魂的夜叉连忙回答:“回大人,这恶徒在阳世是个十足的不孝子!有一天他买了一条鱼,煮熟后瞒着父母,和媳妇偷偷吃掉,被他母亲撞见后,母亲说了他几句不孝的话,他竟听了媳妇的挑唆,把母亲推倒在地,导致母亲重伤而亡。他母亲的冤魂不甘心,亲自到冥司告状,我们才把他抓来,让他受这锯解之刑!”
钟馗眉头微皱,又问:“此人是何处人氏?姓甚名谁?”
一旁的鬼判连忙上前回话:“回大人,他是河口的李克义,就是之前您在阳世听闻的那个不孝子!”
钟馗听完,点了点头:“如此说来,他真是情真罪当,半点不冤枉!”说完,便转身离开了锯解地狱——身后传来大锯撕裂皮肉的“嘎吱”声,夹杂着李克义凄厉的惨叫声,让人不寒而栗。
又走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前方出现一座高耸的石台,台基由黑色岩石砌成,直插冥司的雾气中,顶端仿佛能触到天际,这便是“望乡台”。台上挤满了冤魂,有的朝着东方哭,有的朝着南方哭,有的朝着西方哭,还有的朝着北方哭,个个嚎啕大叫,哭声震天动地,日夜不绝。他们的眼泪顺着台沿往下流,像大雨般落在地上,在台基下积成了一滩滩浑浊的水洼。
钟馗站在台下,看着这些冤魂的模样,忍不住叹气:“你们在阳世时若能行得正、坐得端,不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如今也不至于在这里受苦,连回望家乡都只能以泪洗面啊!”感叹完,他便转身往第四殿的方向走去——前路漫漫,还有更多冥司事务等着他稽查,容不得半分懈怠。
至于钟馗在第四殿会遇到什么,又会如何处理新的案件,咱们下回再接着讲。
后来有人为这段行程写了首诗:“望乡台上人人泪,锯解狱中个个悲。都为名利遭此难,劝君修善念阿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