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司簿总管完成使命,化作一道金光冲回天庭。此时凌霄宝殿内依旧云雾缭绕,文武天神按品级分列两侧,手中朝笏泛着温润的光泽,个个屏息凝神等候消息。玉帝身着九龙纹冕服,端坐在宝座上,目光威严地扫过殿中,见总管归来,便开口问道:“下界之事察得如何?钟馗品行究竟如何?”
司簿总管快步走到殿中,双膝跪地,双手捧笏,声音清晰地奏报:“微臣奉陛下旨意,前往息斋书院暗中查探钟馗。先是化作一位美貌妇人,夜里叩门相诱,再三试探他的操守。可钟馗始终以气节自持,从不动摇,不仅面色严厉地拒绝,还始终与臣保持距离,半点不肯迁就。微臣仍有疑虑,次日又托梦与他,试探他的本心。他在梦中直言:‘我遵奉道义、秉持公正,行事光明正大,既不做亏心事,也不谄媚骄傲,心里的想法能坦然面对天地日月,气节像冰霜一样凛然。’微臣听完,便即刻返回天庭复命。钟馗的为人便是如此,微臣不敢擅自决断,还请陛下圣明裁夺!”
玉帝听完,微微颔首,语气中满是赞许:“此人心中存着正大之气,不会被虚假的诱惑蒙骗;行事端庄稳重,有金石般不可改变的操守,真是天下少见、人间难得的贤士啊!日后便让他掌管人间的善恶评判,收服天下的妖魔鬼怪,同时也让他在凡间考中功名,让他的名声传遍四方。”说完,玉帝起身,宣布退殿,文武天神纷纷躬身行礼,各自散去——钟馗的未来,就此在天庭定下了方向。
话分两头,咱们再说说海州的钟惠。这年入秋后,钟惠突然得了一场病,起初只是偶尔心疼,后来渐渐发展成胸闷气喘,躺在床上连起身都困难,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眼看就到了生死边缘。潭氏急得团团转,每天让家僮提着药箱,跑遍了海州城的大小药铺,请了好几位有名的大夫来诊治,可喝了十几副汤药,钟惠的病不仅没好转,反而更重了。
这天午后,钟惠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他招手让潭氏坐在床边,声音断断续续地叮嘱:“我现在病得这么重,恐怕很快就要成九泉之下的鬼魂了。只是咱们的儿子年纪还小,不懂世间的人情世故,你以后要像孟母三迁那样,好好教导他,可不能太过溺爱,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将来他若是能有出息,咱们钟家的书香门第就不会断绝,我在地下也能瞑目了。”
潭氏握着他冰凉的手,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掉,却还是强装镇定地安慰:“我听说积德行善的人家,上天一定会保佑,留下福气。咱们这辈子做了这么多好事,上天肯定不会这么早就夺走你的性命,你放宽心,一定会好起来的。”说完,她赶紧叫家僮备上马匹,去息斋书院把钟馗叫回来——她知道,钟惠现在最想见的,就是这个懂事的儿子。
而此时的钟馗,在息斋书院已经待了三年。这三年里,他几乎没踏出过书院大门,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诵读,深夜还在灯下钻研经史,连同窗邀他去河边散步,他都婉言拒绝。在他看来,经书中的道理就像广阔的天空和大海,越钻研越觉得奇妙;偶尔领悟到书中的精髓,心里就像看到鸢鸟在天上飞、鱼儿在水里游那样畅快。他追求的是学问本身的乐趣,从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
直到这天上午,家僮骑着快马赶到书院,满头大汗地冲进滕云轩,见到钟馗就急声喊道:“公子!不好了!老爷病重,夫人让您赶紧回家!”
钟馗正捧着《春秋》批注,听到这话,手里的毛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大片。他猛地站起身,声音都在发抖:“你说什么?我父亲怎么了?”家僮喘着气把钟惠病重、求医无效的事说了一遍,钟馗再也顾不上收拾书卷,转身就往南华先生的住处跑。
见到南华先生,他双膝一跪:“先生,家父病重,我必须立刻回家!”南华先生见他神色慌张,眼中满是焦急,连忙扶起他:“孝道为重,你快回去吧,功课的事暂且不用挂心。”钟馗又匆匆和几个相熟的同窗道别,便跟着家僮往家赶。一路上,他催着马匹快跑,哪怕颠簸得身子发疼,也只想快点见到父亲。
等回到家,钟馗先在堂屋见到母亲潭氏,见她眼睛红肿、头发散乱,就知道父亲的病真的不轻。他来不及多问,就跟着母亲往父亲的寝室走。一进房门,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只见钟惠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原本精神的模样早已不见。钟馗再也忍不住,扑到床边放声大哭:“父亲!儿子不孝,这么久没在您身边尽孝,连您生病都不知道,您的病肯定是因为我啊!”
钟惠听到儿子的声音,缓缓睁开眼睛,伸出颤抖的手,握住钟馗的手:“孩子,别哭……你只要用心读书,别半途而废,听你母亲的话,不做不合礼数的事……将来要是能成名,就不算辜负我对你的期望了……”
钟馗哽咽着,泪水模糊了双眼,连“父亲”两个字都喊不出来,只能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守在床边不肯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钟惠的病越来越重,吃什么药都没用,好几次都差点断了气。家里上上下下都慌了神,丫鬟们偷偷抹眼泪,家僮们也没了往日的活力。潭氏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家僮去兴龙观,请僧人和道士来家里建醮祈福,希望能留住钟惠的性命。
建醮那天,书院里的道士们穿着法衣,手持法器,在堂屋设了法坛,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起,诵经声此起彼伏。钟馗跪在法坛前,额头紧紧贴在地上,心里虔诚地祷告:“上天若能保佑父亲痊愈,我愿意用自己的寿命去换!”他还特意写了一篇祷告文,文中细数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未能尽孝的愧疚,字字恳切,连一旁的道士看了都忍不住动容。
这场醮会一连办了三天三夜,而钟馗写的祷告文,竟真的顺着青烟飘上了天庭。玉帝看到后,被他的孝心打动,便从袖中取出一粒通体莹白的仙丹,召来一位天使,吩咐道:“你化作云游道士的模样,把这粒仙丹送去钟惠家,救他性命,不可违背我的旨意。”
天使领了旨,化作一位身穿青色道袍的老者,背上背着一个葫芦,葫芦上刻着淡淡的云纹,手里还拿着一把绘着仙鹤的蒲扇,慢悠悠地往钟惠家走去。到了门口,他见一个小童正在守门,便笑着问道:“小童,你家老爷是不是病得很重?我能治好他的病。”
小童半信半疑地跑进屋里,把这事告诉了潭氏。潭氏正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赶紧让人把道士请进屋里,带到钟惠的寝室。道士走到床边,仔细看了看钟惠的气色,从葫芦里倒出那粒仙丹,让家僮用温水化开,喂钟惠服了下去。
没过多久,钟惠突然深吸了一口气,原本微弱的呼吸变得平稳起来,脸色也渐渐有了血色。他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人,声音虽然还有些虚弱,却清晰地说:“我……我感觉好多了,胸口不闷了……”
潭氏又惊又喜,转头想感谢道士,可屋里早已没了道士的踪影,只有窗台上留下一片蒲扇上的羽毛,在阳光下轻轻飘动。钟馗见状,赶紧点燃香烛,对着窗外跪下磕头:“多谢天神救我父亲!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自那以后,钟惠的病一天天好起来,没过半个月就能下床走路,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只是谁也没料到,这场病过后,钟馗的人生,又将迎来新的转折。
后来有人为这事写了首诗:“俄成一恙重十分,求医不效事非轻。幸逢神仙来答救,皆因一善感天心。”
至于钟馗接下来会遇到什么事,咱们下回再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