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
读乡土中国,当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者

费孝通先生是我的导师的导师。面向我们这一代中青年学者,很多老师都讲述过费先生的传奇人生,激励我们不断成长。接力出版社通过少儿彩绘版的方式,将费先生勤勉治学的故事及其笔下的传统乡土图景,讲述给当代的中国青少年们,实现经典作品的代际接续与学术继替,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事情。

少儿彩绘版的《乡土中国》可谓图文并茂,既用图像让我们了解费先生的人生轨迹,复原乡土社会的历史面貌,又借助费先生的文字,让读者们看见以往的乡土纹路,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

在数字技术很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乡土,亲近乡土,扎根乡土。在这本书中有关“文字下乡”的故事里,我们会发现田里的麦苗、奶奶纳鞋底时聊的家常话、货郎摇着的拨浪鼓等,都充满着人情味。《差序格局》一章中水的波纹的比喻,教我们理解乡土社会的关系如何联结。就像蚂蚁用触角传递信息,传统乡土社会用特定的方式维系情感。祠堂的祖先牌位、墓地的碑刻、清明和各种节日的祭祀等,教我们领会子孙与祖先的血脉关联。村民发生纠纷如何调解,男女之间如何交往,村落人口如何迁移,乡里如何判案等,在这些传统规范中,隐含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密钥。真正领会了传统乡土中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扎根乡村并振兴乡村。

乡土文化是会发生变迁的,但“变”中亦有“不变”。村落中的房屋、道路、家庭、人口等是会变的,而乡土社会中承载的中华优秀文明不会变。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载体用费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文化的不断创新中成为变体,经个人进入集体创造成为社会的共识,使文化有了社会性”。有了社会性,乡土文明的延续就有了社会根基。虽然我国的农村今昔不同,但是仍保留了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土地之中依然蕴含着传统的优良种子。在新的乡土中国,结合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新技术,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一定能在新时代创造农村新人文思想及新面貌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费先生是一位世纪老人。他曾在世纪之交,多次撰写文章讨论怎样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他认为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个文明交融的世界,希望新时代的青少年能够成为文明的使者,促进多样性不断融合。我也非常期待这本书的青少年读者们,在阅读中成为经典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在实践中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枢纽,真正扎根祖国大地,探索世界社会,达到中国文化的自觉。

费先生一生著作等身。除《乡土中国》之外,他的《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是今天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大学中的必读书目。他笔下的文字优美,简洁有力。他一生坚持从田野调查的事实出发来认识中国,从实求知,用文字书写中国,书写世界。他不仅用实践行动来追求“志在富民”的愿望,而且希望各民族通过文明交融,实现美好中国、美好世界的多元一体。他曾说过一句十六字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直至今天,这句话仍然振聋发聩,值得深思。

各位青少年读者,我们在二十一世纪阅读二十世纪的经典,就是希望通过图像与文字连接历史时光中的思想隧道。在阅读中茁壮成长,在时代浪潮中积聚勇气,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最后,祝各位在经典阅读的海面,扬起青春之帆,心怀家国天下,既能乘风破浪,又能平视人间。永远年轻,永远奋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志辉 kLVevO18Egw04dQ4EFu6aeD1JHIYkeaEXgrzfpfeqJkCKKDt3BwId0Z7gKoo2k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